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     
我国加速建造“人造太阳”计划科技部7月1日宣布,今年将向热核聚变反应装置研发再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此举旨在加速中国建造“人造太阳”的计划。在科技部公布的2005-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清单中,由郑州大学霍裕平教授担任协调人的磁约束核聚变基础研究获得了本年度最大额度的经费支持。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在建造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装置已花费2亿元。中国科学家在核聚变反应方面的研究是耗资100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核聚变反应的燃料为海水中广泛存在的氢的同位素…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9,(7):31-31
近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稳态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先进诊断技术”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这些诊断技术将有利于提升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的物理实验研究水平。诊断技术与设备是指在科学实验中获取各种重要实验参数的技术和设备系统。“稳态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先进诊断技术也就是在核聚变实验中,获取等离子体温度、密度、放电时间等一系列重要参数并加以分析的科学技术及设备。  相似文献   

3.
正旨在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俗称"人造太阳"计划。人类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核聚变能源发电技术,这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形式最终将会被驯服。世界上除了举世瞩目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包括中国在内都有自己的反应堆项目备份。比较著名的是中国的EAST、日本的JT60SA、以及德国的Wendelstein7-x等。未来30年内,这些"人造太阳"将会实现商业化发电。  相似文献   

4.
旨在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俗称"人造太阳"计划。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而科学家们却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4,(1):6-7
<正>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4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 T E R)总部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实施协议,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将携手I T E R组织及所有成员国,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华集智攻关,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  相似文献   

6.
近日,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中国合肥科学岛上成功进行首次等离子体放电实验。实验中,最受关注的低温调试和磁体通电测试获得通过,为年内运行及国家验收奠定了可靠基础。这意味着这一装置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7.
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不久前在安徽首次成功试验后,其模型在第八届高交会上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据悉,这是中国科学院历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研究开发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装置,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并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据悉,该装置高12米、重400吨,如同一个大铁罐。这次是科学家携带该装置模型首次参加大型展览。但科研人员解释说,目前安装的这个实验装置不能完全称为“人造太阳”,“因为这仅仅是一个试验装置,不产生任何能量。我们现在叫它‘新一代核聚变装置’。”人类研制…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相同,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又被称为"人造太阳"。近日,中国环流器二号M(H L-2M)装置主机线圈系统在成都交付,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人造太阳"总体安装正式开始。即将建成的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规模大、参数高,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苑》2005,(9):45-46
人造太阳能“烤”验航天器,“人造太阳”无法直视,飞船、卫星——“过场”。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正>"人造太阳"升空德国日前正式启动一项号称"世界最大人造太阳"项目的测试工作。这个名为Synlight的系统是由149个聚光灯组成的一堵近14米高、16米宽的灯墙,在聚焦点产生的光强相当于太阳光的1万倍。研究人员希望,新技术成熟后能为分解水制氢提供所需的高能量。"人造太阳"内的聚光灯使用了电影院常见的短弧氙气灯,当所有灯都打开并聚焦后,温度瞬  相似文献   

11.
杭添仁 《金秋科苑》2013,(15):49-53
新闻背景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官网宣布:美国“旅行者”1号正式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旅行者”项目首席科学家斯通说,“‘旅行者’已经离开太阳风层,在宇宙海洋各恒星间遨游。”这个飞行了36年的空间探测器目前距离太阳大约为190亿千米。新的意想不到的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已于一年前进入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今年在合肥建成。这个装置也被通称为“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11,(1):1+67-F0002,F0003
被誉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最近完成了首次综合点火实验——192束激光系统发射的能量打造出相当于恒星或大行星核心的温度。NIF作为全球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一旦成功。将能持续产生并驾驭如同太阳一般的巨大能量,实现人类的清洁能源之梦。  相似文献   

14.
正"时间机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为破解宇宙黎明和生命摇篮的科学之谜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致力于为人类供应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帮助人类为探索自身的奥秘迈出了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一系列丰硕成果接踵而来。在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的今天,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  相似文献   

15.
人造太阳     
王令朝 《知识窗》2007,(2):52-53
失去太阳世界将会怎样?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据专家们称,再过100多年太阳赋予人类的诸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将消耗殆尽。稃学家们已经踏上了“人造太阳”艰准而又伟大的征程,将点燃人类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11,(2):48-49
日前,被誉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完成了首次综合点火实验——192束激光系统发射的能量打造出600万华氏度(约333万摄氏度)高温,这相当于恒星或大行星核心的温度。NIF作为全球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中性束注入系统(NBI)近日完成了氢离子束功率3兆瓦、脉冲宽度500毫秒的高能量离子束引出实验。本轮实验获得的束能量和功率创下国内纪录,并基本达到EAST项目设计目标。这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基本克服所有重大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20-I0020
记者5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被媒体称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EAST)项目又获得重大进展,东方超环中性束注入系统实现100秒长脉冲中性束。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12,(23):9-9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消息称,被媒体称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EAST)项目又获得重大进展,东方超环中性束注入系统实现100秒长脉冲中性束。  相似文献   

20.
数字     
60名中国科学院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1月1日正式启动。经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确定,中科院2013年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100秒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1月5日对外宣布,该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又获重大实验成果,其辅助加热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