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婉 《乒乓世界》2014,(10):132-132
在北京体育大学综合楼乒乓球训练场地里,一个自皮肤、金头发、努力挥拍的女孩子十分显眼,她叫德沃·林赛,是今年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特招生,专门为了打乒乓球而来中国留学的比利时女孩。在乒乓球班里,14岁的林赛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她的教练、前世界冠军牛剑锋说,林赛的训练量完全跟得上,水平一点都不比其他同学差。林赛的“伯乐”——带她来到中国的壬大勇教练更是对她赞不绝口,“她训练非常刻苦,我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孩子。她有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梦,所以我带她来中国,来圆她的乒乓梦、奥运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在世界称雄最早,夺魁最多,保持优势最久,引发影响最大,常令同胞扬眉振奋,足使友邦借鉴推崇的是哪一个项目?是乒乓球,是起源于西方花开于神州的乒乓球。乒乓球在中国,不仅是竞技项目、健身手段,她还孕育了许多饱含着先进文化色彩的警句、格言和故事。这些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内核的累累成果,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被经久传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永远一分为二”,“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输球不输人”,“甘当铺路石”,“集百家之长,…  相似文献   

3.
2012,我们没有退路 广州人,现在北京从事会计工作 三三的爸爸是乒乓球迷,小时候还想把她培养成一个乒乓球运动员。“我不喜欢打球,我爸挺失望,但是依然带着我看比赛。”爸爸一直在看球时给三三讲技术,所以一开始她并不认识什么明星,在2004年之前,对王皓一点印象都没有。  相似文献   

4.
乡情     
又是一年春节到,嘉敏又该从日本寄来贺年片了。我与嘉敏相识已整整:二十年,她是一位侨居日本的台湾女青年。1978年底我率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新滨体育馆参加“贺岁比赛”时,有一位讲着流利中国普通话的女青年指名要找团长。她是台湾人,在日本留学,想了解大陆的情况。我接待时她提出许多有关大陆生活、就业、学习甚至“自由”的问题。这些在今天看来已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时却有些敏感,毕竟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加上受有些歪曲宣传的影响,嘉敏提出这些问题也不足为怪。我一一解答,嘉敏听得非常专心。行前,她对我说:她是生…  相似文献   

5.
认识白杨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介绍。那是1998年9月中旬我在江西宜春采访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遇见了意大利著名的体育记者Gennero.Bozza。Bozza一听说我来自河北省,就惊喜而又夸张地叫起来:“啊,河北,白杨!”原来Bozza特别喜欢河北的乒乓女选手白杨,他对我说“在去年八运会上我就发现了她,她一定是未来的世界冠军。我一定得跟她聊聊。帮我翻译一下吧。”最难忘的一场比赛白杨是保定人,人如其名,皮肤白晰身材挺拔,才14岁就长到了1米69。白杨5岁开始打乒乓球,不过她说小时候并不喜欢打球,妈妈很希望她能学舞蹈;可是她爸爸特别喜欢乒乓球,老给她讲那些世界冠军的故事。正好河北女队的主教练唐银生跟白杨家住邻居,一看白杨的身材和协调性,她又是个难得的左撇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05,(8):26-27
我是准?“我”是一个虚拟的人,“我”之所以被虚拟出来,完全是为了给大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乒乓球手凭借自己的乒乓球技艺在世界闯荡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老编与小编     
夏娃 《乒乓世界》2008,(2):141-141
最近几年到全国各地采访乒乓球比赛或者参加活动.我经常被人这样介绍.“这位是《乒乓世界》杂志的主编。”害得我总得更正“是执行主编。主编是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徐寅生。”如果徐主编恰好在场.通常他会补充一句:“夏编,你们叫她‘瞎编’好了。“(冤死了.写了二十多年的乒乓球.我真没瞎编过一句话。天地良心。)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王楠“三佳临门”——3月19日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3月22日获中国电视体育奖“最佳女运动员”、“最受欢迎女运动员”两项大奖,4月9日,她又在2001年中国乒乓球“双十佳”评选活动中。位居“十佳运动员”之首。在颁奖典礼现场,王楠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娓娓道来她最近的得奖,即将开始的“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以及她今后的一些打算……  相似文献   

9.
阎密 《乒乓世界》2012,(10):74-74
1939年,何运富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跟大多数那个年代走上乒乓之路的运动员一样,她也是受人影响爱上了这项运动。在从“瞎玩”到“喜欢”,再到把乒乓球变成“终身事业”的过程中,哥哥姐姐算是她的领路人了。当何运富还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时,喜爱乒乓球的哥哥姐姐就经常带她去打球。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下午,一位叫燕子的河南女球迷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想给中国乒乓球队写信,问地址怎么写。编缉耐。C回答了她提出的问题。不久前,这位女球迷来信写道:“能得到中国乒乓球队的地址是我得到的九九年最好的新年礼物。”在信里,她特意讲了自己和乒乓球的故事——五年前我在传呼台工作时突然晕倒,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却没有找到原因。几个月后,我晕倒的次数越来越多,确诊之后,医生建议我在家好好静养。在家休养的日子寂寞无聊,看电视成为我最好的消遣。我喜欢看新闻和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和乒乓球,德国的克林斯曼和中国的孔令辉是…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超级联赛河北队主场,比赛结束后队员们拿了很多乒乓球扔向场边观众以示答谢。这些乒乓球上印有现役世界冠军的漫画头像,老牛从塑料袋里一个个翻看着,神情那般专注。我在一旁随口问了句:找自己呢吧?她低着头却一本正经地说:“我还不是世界冠军呢。”平缓的语气中却透着那般子渴望。3月17日再见老牛时,她已经是世界冠军了,但这个冠军拿得让她一半是激动一半是遗憾。  相似文献   

12.
索菲 《新体育》2007,(3):13-13
17岁的丁宁在中国女乒“七小凤”中年纪最小。十运会时她曾作为“秘密武器”为北京队夺冠立下汗马功劳l2006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她又与刘诗雯合作获得女双冠军。在冲击2008年奥运会的后备力量中,她的锋芒正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3.
球缘     
梁丽仪 《乒乓世界》2004,(7):i005-i005
圆圆的脑袋,似乎有点让人看不起的感觉;小小的体积,与足球、篮球相比,有如“小巫见大巫”。这就是乒乓球,或许大多数钟爱足球甚于她,但我还是选择了她。  相似文献   

14.
在1998年底的曼谷亚运会上,独得四金的乒乓球女选手王楠称得上是中国代表团里最耀眼的明星,在今年2月王楠终于打破了女乒“大姐大”邓亚萍长达8年的“垄断”,登上了世界排名首位的宝座。第45届南斯拉夫世乒赛前夕,笔者在河北省正定国际乒乓球训练基地采访了这位中国女乒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采访是在王楠去找队医按摩时进行的,王楠趴在床上,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回答我的问题。20岁的她显得很成熟很老练。) 记者:亚运会后你的知名度上升很快,很多媒体认为你已成为中国女乒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对此你持何种态度? 王楠:很多媒体称我已“超越了邓亚萍”,或是说“邓亚萍时代已经过去”,我自己可并不这样认为。我在素质上精神上与邓亚萍仍有差距,我这样说并非谦虚。亚运会不是奥运会,我们这些年轻选手要想达到邓亚萍的高度,还需要奥运会的检验和锤炼。  相似文献   

15.
曹燕华是一九七三年进我们虹口区业余休校练乒乓球的。当时她只有10岁,学校老师将她推荐来后,我叫她试着打了几下乒乓球。看她动作比较协调、灵活,就把她留了下来。在训练中,我通过不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曹燕华在乒乓球运动方面很有潜力,她肯动脑子,善于钻研,学动作比别人快,判断力强,主动进攻意识好,与其他队员对打不肯轻易认输,能  相似文献   

16.
范明明 《乒乓世界》2005,(7):i028-i029
前言——《因为爱》 我和妻的相识缘于我们对刘德华的爱——我爱唱刘德华的歌.她爱听刘德华的歌。而我们能走到一起则是因为我们对乒乓球的爱。所不同的是我“爱”马林——“爱”他十足的霸气.惊人的咬劲:她“爱”王励勤——“爱”他清秀的面庞和超群的实力。经过商量我们决定用我们共同的“爱”来见证我和她不同的“爱”!  相似文献   

17.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应朋友凡红的邀请去英国度假。凡红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体育史博士学位的女学者,在妇女体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凡红告诉我,在英国学习的邓亚萍不久前专程来这里与她探讨中国妇女体育问题,还讲了自己如何夺取世界冠军的故事,邓亚萍的奋斗经历和聪明干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聊到邓亚萍,话题自然落到了乒乓球上,凡红问我是否有兴趣看看英国的乒乓球俱乐部,了解一下英国的大众乒乓球活动,出于职业的兴趣,这个提议正中我下怀。在伦博赛国际教育体育公司总经理格雷克先生的积极帮助下,英格兰颇有名气的伦敦前进乒乓球俱乐部欢迎我去采访。  相似文献   

18.
“国球”的技术性格张景芬乒乓球运动一向被我国人民称为“国球”。这不仅因为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来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我认为这项运动还十分适合中国人的国民心理。一般而言,在“智能”与“体能”两类体育运动中,中国人更长于“智能”运...  相似文献   

19.
陈洁 《乒乓世界》2001,(10):29-29
在“胜华杯”欧亚女子乒乓球对抗赛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林慧卿。当时,我刚刚译完茨登科撰写的林慧卿一文,所以,见到她就有一种亲切感。  相似文献   

20.
晓晏 《乒乓世界》2000,(2):37-37
历时一年的“乐吉高手”《我爱乒乓球》有奖征文活动日前揭晓获奖名单,参加评选工作的邱钟惠董事长,在审阅了大量题材丰富、故事生动感人的征文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与记者作了如下谈话.并希望将她的感想告诉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