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立论根据、体系内容等方面的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揭示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冰心是“五四”文坛上的“爱的歌者”,她以童心和母爱为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清新婉丽、情致独特的作品。然而,当今天时代的光环褪去后,再去审视冰心的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说教气”弥漫其中,这表现在叙事结构自觉选择两种预设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化上。本文将从时代选择、基督教思想文化、作家的文学起点与思想局限三方面试分析之,并揭示出冰心作品在其当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之内涵;进而剖析“唯情”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5.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现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7.
“精神”这一理念在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舍勒一改传统的将“精神”等同于“理性”的狭隘观点,拓展了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赋予精神独特的规定和属性,将精神升华为人的本质并指出了精神与生命冲动的不可分割性,构建了人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8.
尚补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审美思想的表现之一,它在小说萌芽的时代和言小说兴盛的唐代,就具体表现为作有意替一些杜撰的野史逸闻找正史做依据以加强其史实性;到通俗小说兴盛时代,此一思想被通俗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发扬光大:首先是小说家极推崇且积极地实践以小说形式来演义正史的创作倾向,其次是作家于非历史演义的通俗小说上常贴土“于史有证”的标签和以写史书的心态与做法来创作小说,第三是小说家和小说批评家对小说价值功用的理性认识上认为通俗小说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补史。在尚补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小说理论家通过其理论表述所提出的尚补史之观点,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构成了尚补史这一小说审美思想的全部。此一思想的历史化根源在于古代小说的写实传统和小说这一体在古代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对它的“基本点”的正确理解是科学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基础。按照总体的方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既要从“基本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来理解,又要从这一科学体系的相关方面去理解。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的10个方面,是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指导性线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