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若是家长的头脑被各种育儿神话裹挟,并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养育出一个完美孩子,免不了会焦虑成病,很可能就成了孩子□中的“祸害”。我们需要将“父母”拉下神坛,实事求是地认识父母这个角色,让父母回归凡人姿态。也只有为人父母者不再纠结于原生家庭,认识到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父母和解;接受自己的凡人属性,接纳自己的现实局限性,与自己和解,才能从根本上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从而缓解养育焦虑。  相似文献   

2.
唐娟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7,(5):104-104,108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3.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4.
《母婴世界》2011,(9):104-105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流行的一个新称谓,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日寸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你是“直升机父母”吗?是什么原因让家长成了“直升机父母”?这种以爱为名的“保护”到底是爱还是害?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蹦寺孩子呢?  相似文献   

5.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6.
个性与理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父母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物先全部清除掉——“过于保护”、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过于干涉”的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父母这样做也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父母们容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是父母。当父母的人,要做好这一“本职工作”,也并不容易。尽管现在多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即一个“学生”两位“老师”,但严父、慈母的传统伦理在小家庭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致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作“学生”。孩子也没把父母看成“老师”。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听从老师教导,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回到家里却成了霸王,十分任性,乃至飞扬跋扈。做父母的为了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无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含辛茹苦的背后,几多欢乐,几多忧愁,几多无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9.
鹰与风筝     
郑乐平 《家庭教育》2001,(12):41-41
让孩子成为“鹰”,还是“风筝”,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养育子女的理念。把孩子视为风筝,实际上将孩子看做一个被动者,一个由父母牵引、操控的“物体”。按照这一理念,孩子的一切行动,就得向父母汇报。由此,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询问与同学、朋友通电话的内容,而不管孩子本身是否愿意,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持此一理念的父母,还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梦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为孩子设计好了一  相似文献   

10.
教子之忌     
拿孩子取乐,教他们饶舌头。比如把“是不是”说成“细不细”,把“汤”说成“当”等。许多口吃者,就是由于小时长期受到“饶舌”教育所致。孩子有问题向父母询问时,不耐心解释,而粗暴地训斥道:“去去去,真烦死人!”或者说:“真笨,这么简单的还用问?”如此教子。一则有伤孩子学习积极性,二则不利于增进同父母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爱与恨之间     
茹苦含辛,朝夕教训,望子成材。大凡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材,但家庭教育的方式却值得研究。先说爱吧。最近看到了不少父母溺爱孩子的材料。据说因为计划生育使每对夫妇最多只能生两个孩子,使得不少父母“无限宠爱在一身”,不少家庭中孩子成了中心人物,“孩子象太阳,父母、爷爷、奶奶象卫星,围着太阳转不停”。有的孩  相似文献   

12.
孩子是怎样健康成长的?他们不但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说“是”表示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及时地说“不”表示指导和扶正。因此,学会拒绝孩子成了为人父母必备的一个教育技能。  相似文献   

13.
早晨叫醒孩子几乎成了父母的“必修课”。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睡一会儿,父母往往将时间算计又算计,到时大声将孩子叫醒,然后迅速地洗漱、吃早饭。殊不知,此举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4.
家教信息     
《家庭教育》2007,(11S):48-48
为防孩子成“卡奴”,美国父母重财商;集体舞与孩子早恋没有必然关系;儿童比十年前关心世界;孩子是家庭大宗消费的影响者  相似文献   

15.
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教师的话,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家庭中父母喜欢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好乖乖”,幼儿园里老师也偏爱那些“老老实实”听话的孩子。“乖孩子”成了“好孩子”的标准。然而一味地培养孩子的服从精神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为了达到培养“乖孩子”的目的,不少家长与老师往往对幼儿的服从行为给予过多的鼓励与肯定,例如只要听话就可以得到一个玩具或一朵小红花。这样做实际  相似文献   

1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化凤!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尽管含辛茹苦用自己生命的泉水浇灌着新一代,却往往因“爱”入误区而事与愿违,终使良好的愿望成泡影。“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时下已决非个别现象。对孩子娇生惯养,如今已成普遍现象。不少家庭把孩子当作“小皇帝”一样“侍奉”,上下几代人众星捧月似的围  相似文献   

17.
书讯     
《少年儿童研究》2005,(2):26-26
当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过去,孩子懂道理多在兄弟姐妹之间体验,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推动了这一天然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使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甚至难以和孩子沟通,相当多的父母娇庞孩子,又寄予过高期望,走进了“智智轻德”的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少年儿童研究》2005,(4):15-15
当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过去,孩子懂道理多在兄弟姐妹之间体验,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失去了这一天然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使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甚至难以和孩子沟通;担当多的父母娇宠孩子,又寄予过高期望,走进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孩子通常难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社会化的个体,常常伴有一生的孤独感,长大后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并且更容易出现酗酒、药物滥用等行为问题,被迫“父母化”后——他们成了特殊的“问题孩子”。  相似文献   

20.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