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和声序进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但德彪西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却清晰可辨。增三和弦在德彪西作品中一方面加强和声的色彩性,另一方面构成隐伏的半音和全音音列,极力使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模糊化。贝尔格《钢琴奏呜曲》Op.1不但是一首高度的半音音列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2.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分为两集,24首,分别完成于1910年和1913年。从完成时间上看,这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后期作品,由于该阶段正处在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最为成熟的阶段,所以能较好的反映出作曲家印象主义这一特有气质。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七首《西风所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布局、旋律形态、调性思维以及和声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中发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独特印象主义气质,总结出创作者的音乐创作思路,旨在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演奏学习中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调式与调性、和弦材料、和声语汇入手来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来探究乐曲的和声语言与逻辑,并管窥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和声语言与和声风格。  相似文献   

4.
《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是德彪西创作晚期阶段的精品之作,本文从调式综合手法与调性布局思维、五声性动机的呈示与发展手法等方面对该作品和声技法进行提炼总结,并将德彪西的美学思维与其和声技法相结合,进而审视德彪西和声技法对现代和声技法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彪西使用的和弦结构通常有三度音程的高叠和弦、纯四度与纯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以及附加音和弦。由于这些和弦的特殊结构,因此很难形成协和→紧张→协和的传统和声功能循环链,那就必须需要有一种独特的和声写作思维取代于传统的和声思维,从而推动作品的展开与发展,并且用于控制音乐作品的纵向音响。德彪西的和声写作思维与泛音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泛音率是德彪西调节音响色彩与控制作品纵向和声紧张度的"杠杆",成为德彪西和声写作的主要思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解析泛音率在德彪西和声创作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有其独特的音效效果。为了走进德彪西,研究其早期作品中创作的特点是尤为好的一种学习途径。本文以德彪西早期作品《冥想曲》为例,研究其调式布局、和声特点和旋律构思。从而对更深入德彪西的其他作品做了一个学习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赵亮 《华章》2012,(29)
本文是对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细致分析.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该作品的曲式及和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8.
德彪西创造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他的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对作品中所使用的音阶调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汉族传统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多调性发展手法的运用.第二部份主要涉及对作品的和声进行分析,包括不同结构的和弦运用和线性和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通过对作品的音阶调式和和声分析来应正金湘所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曲式分析的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和声学的基础之上,并能够将和声学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对作品结构与作品调性的分析中去。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何建立与在作品中如何对和声进行运用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对作品中的和声进行分析,是曲式分析中的第一步。本文对在曲式分析当中和声分析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附加音和弦是和声由简入繁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除了丰富和声色彩、扩充和声素材等实践意义,作为连接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之间的桥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附加音和弦被明确为西方音乐的标准和声语汇,该时期也是所谓"调性边缘化"时期,此间附加音和弦的表现形式较以往而言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作品中附加音和弦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和弦在调性衰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贝加摩组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早期的钢琴作品,是德彪西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发展的过渡性作品,组曲旋律线条优美清新,和声注重色彩处理,具有典型的"德彪西式"的音乐风格.本研究在分析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总结了德彪西《贝加摩组曲》演奏中踏板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法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印象艺术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中,德彪西运用不同于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的创作手法。创新性的脱离传统音乐特征,用新的音乐和声、语言及表现功能去建立新的音乐本质。并重新定义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与逻辑,重新梳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本文以的彪西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月光》为例,从分析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声关系、形式内容等方面,对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突破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24首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最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精华。本文通过对钢琴前奏曲《月色满庭台》的主题动机、曲式、和声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探析德彪西创作技法的显著特征,并揭示出这些特征对其形成独特音乐风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突破传统的旋律与和声的观念;多用零碎、短小的主题动机;新颖的和弦剥离手法、独特的五声性音阶和反拍节奏的独特设计;弱力度多层次的朦胧音响效果等都构成了德彪西表现梦幻意象和标题情趣的重要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在结构转接过程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连接过渡,这些连接过渡都是具有特征性的和声语言,运用不稳定的和声语言作为结构转接过程中的和声准备是本文重点所要说明的。对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按照和声语言的特性来梳理、总结音乐作品结构转接过程中的和声准备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