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人七品     
星云 《成才之路》2012,(24):4-I0001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就会与现实脱节,与良心相违背。人品是开展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有品胜过有学,有德胜过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质量、生活要有品味——有"品"才能彰显处世态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创造生活的多样性。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视所谓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补给品,甚至有各种的医疗备用品等。其实,在人生的另一个精神层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种"营养品",例如: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礼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礼才能让人又敬又爱。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阻力、误会、难解之处。  相似文献   

2.
做人要懂品     
<正>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他人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礼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礼才能让人又敬又爱。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阻力、误会、难解之处。这时候精神力量便显得  相似文献   

3.
宋人袁氏在《袁氏世范》中道出了师表的真正内涵:“己之才学为人所尊,及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祥。”这是古人的师表标准。那么现代人的师表标准是什么?与过去相比,又有何区别?笔者从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为人师表应是心灵美与仪表美的完美结合。而心灵美包括:主持正义、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4.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人们凭着彼此的印象而联系,良好的人际印象是吸引他人与己交往、满足自身需要的重要因素。人际印象的建构不仅需要从"术"的方面进行印象整饰,更需要从"道"的层面开阔心胸、升华自我。在现代名争利斗的人际交往场中,老子提出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思想对消除人际隔阂有着现实的意义,启发世人突破自我利益的局限,以"柔弱不争"的心态建构"愚朴"、"真善"的人际印象。  相似文献   

6.
仝俊峰 《辅导员》2013,(8):37-37
<正>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讲出了君子的为人之道,也讲出了教师的为师之道,即瑕不掩瑜。作为教师,出现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正,"将错就错,文过饰非"。教师在对待自身过错时,应该放下权威,真诚面对,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客观分析错误原因,弃旧图新,解除疑难,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一、勇于放下架子,积极看待每一位学生有位年轻老师,在讲《倒数的认识》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倒数是A,这个数是A分之一",老师认为是错的,因为0没有倒数,该题没有标明"0除外"。学生争辩该题正确,正因为0没有倒  相似文献   

7.
[题记]人之上,视人为人;人之下,视己为人.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 副校长,地位往高说是校长的搭档,地位往中说是校长的助手,地位往低说是校长的下级.不管怎么说,副校长服从校长的领导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副校长要发挥自身作用,应做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到"人之上视人为人,人之下视己为人",须"自尊不自卑,自强不逞强,自信不自负,自立不独立",做个"四自"的副校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讲出了君子的为人之道,也讲出了教师的为师之道,即瑕不掩瑜。作为教师,出现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正,"将错就错,文过饰非"。教师在对待自身过错时,应该放下权威,真诚面对,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客观分析错误原因,弃旧图新,解除疑难,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一、勇于放下架子,积极看待每一位学生有位年轻老师,在讲《倒数的认识》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倒数是A,这个数是A分之一",老师认为是错的,因为0没有倒数,该题没有标明"0除外"。学生争辩该题正确,正因为0没有倒  相似文献   

10.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11.
西雅图的雨     
我有一个极少为人理解甚至无人愿意分享的秘密。现在应该说出来了:我爱雨,深情而热烈,甚至胜过对太阳的爱。最起码我住在适宜之地,以潮湿的天气和产生自己真正的雨林而出  相似文献   

12.
读心为魂     
<正>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  相似文献   

13.
1前言 苏教版的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太深.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深入探讨. 2备课要深入 2.1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教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4.
老师当然要有个老师的样子,要像个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有古语讲得好:"己不正,何以正人?"所以,当老师的要像个老师,要注意为人师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当老师不要太像个  相似文献   

15.
老师当然要有个老师的样子,要像个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有古语讲得好:"己不正,何以正人?" 所以,当老师要像个老师,要注意为人师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  相似文献   

16.
勉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内容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反过来说,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8.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中学老师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对鲁迅自身的解读,让学生对鲁迅有兴趣,用鲁迅的作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邃:首先强调"人"的鲁迅的一面,鲁迅是人,不是神,教师要把他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人;其次强调"思想者"的鲁迅的一面,突出了解他的"立人精神"。通过对他鲁迅自身经历的介绍,对文本新的解读和联系现实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从心底去接近鲁迅、喜欢鲁迅、尊敬鲁迅。  相似文献   

20.
李秀辉 《新疆教育》2013,(7):150-150
近期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新闻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狼爸狼妈教育想必大家都早有耳闻,也许很多为人父母的也不乏赞叹之声。如果我没有看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许我不仅会表示赞同而且更会实际操作,但我很幸运,因为我看到这本书,并为之而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