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教学设计意图1、教学内容选择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分别对其结构、创新性以及共通性进行论述,同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以其对以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椿桃 《音乐世界》2021,(1):42-45
在与祖国分离的日与夜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重新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完成了他音乐生涯中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电影《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岁月与故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合唱音乐是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输入,西方宗教的传播,特别是"学堂乐歌"的出现后,才逐步兴起和形成的。黄自的《长恨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及《长征组歌》等作品,成为中国合唱音乐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5.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史诗性声乐套曲,作品发表7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练,它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加耀眼。其审美价值主要是作品表达了真挚、深沉的民族情感。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是作品文学情感的真实表达;其次是音乐形式的真情演绎;最后是音乐旋律与歌词内涵紧密结合在感情上做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的经典声乐作品之一,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多元的音乐形象彰显了红色歌曲不可比拟的魅力。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国家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本文笔者首先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学特征出发,分别从音乐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民族色彩等方面解析《黄河大合唱》浓郁的艺术特色,最后介绍男声独唱、女声合唱以及女声独唱在《黄河大合唱》中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都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涌动的主旋律是抒发爱国主义精神。两部经典音乐都是祖国处在危难屈辱的背景下,抒发的对祖国母亲的颂歌,旋律壮阔、高亢、激昂,节奏生动多变,色彩丰富鲜明。  相似文献   

10.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法: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相结合教学辅助措施:多媒体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大型套曲《黄河大合唱》,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体会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光辉的一生,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抒怀》是安徽籍词作家王和泉和作曲家雷远生深入大别山地区田野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声乐套曲,是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的典型性作品。该套曲的创作和采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之旅,其主要的记忆重构路径是通过歌词的语义性和音乐曲调的非语义性达成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多维重构。在该套曲的传播过程中,军旅歌唱家的群体表达是为大别山红色记忆接力的重要助力。重新审视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借由大别山红色文化记忆融入新中国新时代集体记忆的“音乐密码”。  相似文献   

12.
《黄水谣》选自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创作于1939年,是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发展历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这首经典曲目,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次论文将从美学的艺术特征角度分别从形象性、情感性、个体性和审美性四个方面对《黄水谣》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13.
《黄河大合唱》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型,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不断参考、不断演变的艺术源头。本文分析了《黄河大合唱》对《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影响,认为《黄河钢琴协奏曲》作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钢琴协奏曲,它的成功离不开《黄河大合唱》的。  相似文献   

14.
冼星海一生创作有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这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以人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为题材,以创新的手法和进步的技巧写作而成,它们的成功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作为音乐界的一大创举,也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对冼星海四部大合唱进行整体性的浅要分析,通过对其作品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总结,相信也会给今天中国音乐的创作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着重介绍和分析了《黄河大合唱》歌词和音乐。  相似文献   

16.
在师范学校教了十几年的音乐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久前一堂教唱《黄水谣》的唱歌课。这首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抗战歌曲,是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女声合唱歌曲。由于一直对《黄河大合唱》的偏爱,我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和分析音乐  相似文献   

17.
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流畅的歌唱性旋律以及优美的音色效果,是非常值得欣赏与学习的一部钢琴作品。其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水平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风格,来探讨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四季》的演奏与教学。  相似文献   

18.
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激昂的斗志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前进。这首声乐作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幸福美好的今天,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鼓舞着人心,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功能。《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声乐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音乐特征,塑造了多元的音乐形象,在演唱的二度艺术创作中也充分彰显了红色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黄河》创作组将根据冼星海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文章从钢琴与乐队演出形式的完美组合,充分肯定了演奏形式的变化所带给听众的不同音乐体验,从音乐自身的结构特征的美及钢琴织体的绝妙运用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完美的形式对音乐深刻内涵的表达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尤其是钢琴与管弦乐队的结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一演奏形式,很好的借鉴了西洋音乐的协奏手法,拓展了音乐表现空间与诠释手法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钢琴史上的一支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曲式结构以及“民族性”矗立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丰碑中。本文将以它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结构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