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史抒愤,对一些报仇故事进行润色,使之更符合受辱的心理逻辑,使之更能充分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报仇情绪的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复仇情节.  相似文献   

2.
《毛传》注释整体比较简约,但在解说兴义或释词时表现出一定的教化思想。突出强调君臣、后妃之德,向往君明臣贤政治理想。注重祭祀婚姻服饰礼仪,兼顾孝悌仁义等美德。这些教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十五国风中。  相似文献   

3.
冯雪峰《真实之歌》和鲁迅《野草》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主观心境非常相似,所以冯雪峰《真实之歌》中有鲁迅《野草》的因子。《真实之歌》中的鲁迅《野草》因子主要表现在渴望光明和自由、怀念一切美好事物、寻找身外青春的真实心曲;解剖自己、咀嚼灵魂、战胜自己、升华灵魂的激烈搏斗;掷击空虚、反抗绝望、执着现实、韧性战斗的不屈精神;思考人生价值、领悟爱情真谛、正视历史血泪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4.
费彩琴 《考试周刊》2012,(79):12-12
《红楼梦》蕴涵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孝悌思想在其中亦有着独特的阐释。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贾宝玉有着真性情的孝心,是人性之常态、真情流露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宾主艺术法则的灵活运用常使王维的诗作表现出映衬之美,而且这种映衬美是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的映衬美主要是指“映衬”的表现形态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5):45-49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女性对婚姻、家庭和生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日本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大量涉及了生育之性与"家族制的崩溃"、"家庭制的解体"这一文学主题。她们对生育之"性"充满厌恶,即对"母性"充满反感,对家庭制的解体表现出无奈,同时她们又在构建新的"家庭"。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7,(1):63-66
爱伦·坡在《乌鸦》中运用"重复"艺术成功地营造了独特的环境气氛,揭示了诗人的生存状态,建构了丰富的审美意蕴。诗中的重复有多个方面的形式与作用,尤其是重复性修辞、重复性意象、重复性形象。它们淋漓尽致地折射出诗人的生存与心理状态,表现了爱的迷茫、死亡之永恒与生之无奈等情感意绪。  相似文献   

10.
《哦,香雪》是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台儿沟里香雪、凤娇等山村姑娘的形象,表现了她们的纯真之心、善良之心、美丽之形,体现出了山村姑娘对摆脱封闭贫穷的祈求及对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对佛道二教的倾赏有所偏倚,道教潜在地表现为一种隐退之势,记载道士事迹及关于道教教义信仰活动的材料在<世说新语>中较少,这同魏晋道教的世俗化和佛教在两晋士人社会的兴盛及其对道教名相实理的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其中他对《水浒》的评点给后世的文学批评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金圣叹在对《水浒》的批评中虽没有标榜自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传承人,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浓厚的老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以宋江为代表的一类人物和以李逵为代表的另一类人物的褒贬评价上。凡满口一派虚伪的忠孝仁义,遵奉封建礼法制度者,他都揭露之,讽刺之,鞭笞之;凡"放任"、"率真",遵循"天真自然"的,都大加赞美。这与老庄否定仁、义、忠、孝的儒家学说,宣扬无为而治,保持自然本色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有人赞叹项羽在巨鹿之战时表现出的将帅神威,也有人感慨其在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流露出的英雄末路的悲哀,更有人对鸿门宴中项羽的诸多反常的表现表示不解。一、项羽为何直接说出楚军内应曹无伤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严氏兄弟比较分析了《儒林外史》在功名富贵的表象之下反映出的是:功名对世人,尤其是读书人的毒害之深;由此更令人感到科举制度对世人心灵戕害之深,表明了作者憎恨,唾弃科举制度。既同情世人深陷其中而不自觉,又鄙视严贡生这类仕林中败类。从而达到了表现主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论语》今本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为孔子讲话或答弟子问及其弟子间相互的谈论,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孔子思想的表现,朴素经典,简短精粹,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