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亚琼 《知识窗》2013,(11):56-57
我是一个胖小妞.自小便是。 曾经.我总是以此为荣。跟妈妈出去时.妈妈总是对她那些好姐妹们炫耀.我们家安娜吃饭特别好.不到三岁就能自己拿着勺子吃.从不用我操心。那些阿姨们则向妈妈诉苦.她们家小祖宗如何挑食.不好伺候.小时候吃一口饭要围着桌子撵三圈。  相似文献   

2.
王芳 《知识窗》2013,(7):31-31
相传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逢大雨便在一农家借宿.那晚他蹲厕所时发现鞋尖上有一粒米饭,因思一粥一饭之不易.因对物力维艰的尊重.便捡起来放进了嘴里。后来,他的考卷上.一个“主”字漏写了上面一点.写成了“王”字,这在当时不仅不能考上.  相似文献   

3.
和自己说话     
谢胜瑜 《知识窗》2013,(15):8-9
有多少人想过要和自己说说话? 我在广州工作时.有幸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手下谋生.她官至厅级,又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事情一年四季也忙不完.但是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夜。她都闭门不出,给她逝去的父亲写一封长信.回忆她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包括吃过的苦头、得到的褒奖、受过的责怨。当然.也少不了向父亲倾诉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和来年的打算……这样的信.她父亲逝去了十几年.她一直写了十几年.从没间断。  相似文献   

4.
循化烩面     
有朋友驾车从北京返武汉,路经郑州小憩,郑州那边做领导的同学请他吃饭,此只忽然想起我写过一篇《合记烩面》,便指明要吃烩面。朋友是湖北蕲芽春人,是产八大名米珍米能地方,吃面他是半个外行.却要吃那平民化的面食。果然吃后,他若有所失。我返京路过他那里,他说,郑州的同学请我吃饭,我指名要去烩面馆,那郑州烩面好像裳没你写的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5.
苗向东 《知识窗》2011,(7):15-15
钱永刚小的时候比较好动、顽皮。他常常把家里所有玩具摆一地.然后开始玩得不亦乐乎。当炊事员做好饭叫他吃时,他要么说等一下,要么说不想吃,继续玩。当爸爸下楼后,大家坐定开始吃了,他仍然玩自己的。有时实在饿了,便手也不洗,穿着拖鞋,甚至打着赤脚,就直奔饭桌。吃饭的时候,一看到肥肉就丢到桌子上,鱼刺和其他骨头,总是乱丢。有时菜不好吃,他就会大叫:“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甚至还会大叫道:“这个太成.这个太辣,这个没煮烂……”有时还有小半砚饭.就丢下.不吃了。他吃过饭的地方,往往是一片狼籍。  相似文献   

6.
范志红 《金秋科苑》2013,(8):114-116
油脂怎么换着吃 人们经常听说,油脂要混着吃,换着吃。其实这种说法虽有道理,却不全面。  相似文献   

7.
李惠明 《今日科苑》2006,(12):52-52
近年来,不少人养成了多吃菜少吃饭的习惯,美其名日:“低糖食物有营养,不容易长胖。”对这一时尚,我国营养学家提出了反对,认为低糖食物不能当饭吃。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人体热量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可产生热量的营养素有三  相似文献   

8.
爷爷奶奶年老,比较喜欢吃稀一点的饭,而我和爸爸却喜欢吃硬一些的饭。妈妈为了满足爷爷奶奶的要求,总是把饭煮得很稀。有时候,爸爸不得不抱怨妈妈了。于是,我想到了改造电饭煲。  相似文献   

9.
给朋友的同学办了一件小事,朋友捎话说,同学对此表示感谢,还说哪天请你吃个饭呢。一听这话,我笑了。"哪天请你吃个饭",就像歌曲《酒干倘卖无》唱的——多么熟悉的声音。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总是要夹杂些人情去做。而但凡帮人家做了点事,人家总是要口头道个谢;现在光道谢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里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党报“喉舌”作用的集中体现。当前,会议报道存在着诸多问题,形成了固定的“会议八股文”模式,很难吸引读者。作为地方党报来讲,会议报道是绕不开的话题,会议报道不仅必须写,而且还要写得出彩,这样才能提高办报质量。改进会议报道势在必行,要跳出会议写会议,从读者的角度关注会议报道,要做会议中的“有心人”,挖掘会议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笑场     
《知识窗》2014,(3):33-33
多吃点 昨天去吃烧鸭饭,隔壁桌坐着一对父女,女生看起来是高中生,挺漂亮的。烧鸭饭刚上来,大叔就一直把他的烧鸭往女儿盘里夹,嘴里还说:“多吃点,多吃点!”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妈妈生病了,爸爸又要去上班,我每天只能吃些方便面充饥。可是,光吃方便面怎么能行呢?我要是能发明出自己能做饭的锅就好了。说是锅,其实一点也不像我们平时做饭的锅。它的样子却有点像电脑,还有一个键盘。只要你把想吃的饭的原料放入“电脑”后面的小盒子。再把做这  相似文献   

13.
饭局     
世上本来只有饭没有局,吃的人多了,就有了饭局. 谈事儿要饭局,没事儿更要饭局.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上就是饭局文化. 小时候,生活是从一顿饭到下一顿饭:长大后,生活是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07,(2):17-17
过节了,家家都摆出丰盛的宴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总有饮不尽的酒,吃不完的饭,难怪有人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美食节。"吃",无疑在春节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然而,吃出美味只是吃的一个方面,如何在品尝佳肴的同时吃出健康、吃得环保,也是现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8):39-41
我国已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跳跃到知识经济时代。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饭总是要吃的,食品工业成为永恒的朝阳产业,发展没有止境。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吃什么?怎么吃?如果三十年前你这样提问,也许别人会不以为然:混个温饱已属不易,想吃鸡,那就要等到过年,连夜排队才能如愿,我们能有多少选择呢?!三十年后,我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仍然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需要帮助,但大多数人已经衣食无忧,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下馆子也不再是稀罕事。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谎言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大气污染,特别是食品人为添毒,使我们每喝一口水、每吸一口气、每吃一口饭,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见闻     
兑换货币到达俄罗斯第一天,我们下榻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友谊宾馆。吃罢饭,便去浏览市容,参观商店。身处异国他乡,一切都显得新奇,自然也有较高的警惕。当我们在街道上初次遇到那些挡住去路的俄罗斯人时,精神确实有些紧张。翻译讲,不用怕,他是要和你兑换货币,没有什么恶意。这下子我们才放下心来。这些人,有男有女,也有小孩,有在路上,也有在商店。有的操着极不熟练的汉语问:“有没有美元?”或者说:“有人民币也行。”有些不会汉语的  相似文献   

20.
朱迅 《知识窗》2008,(10):17-17
自从上高中以后,我就再没有向父母伸手要过钱。日语学校里除了韩国、马来西亚的那几个富家子弟外,几个日语稍有底子的同学都先后找到了小时工,中午买饭时,能毫不犹豫地要上一份500日元的鳗鱼饭。我一边吃着250日元的青咖喱,一边托付几个要好的同学,“如果打工的地方有空缺,别忘了给小妹推荐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