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的记忆     
老树有年轮,记载着昨天的繁荣与创伤;课堂有记忆,记录着消逝的精彩和遗憾。60年前,课堂上,一个孩子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10个生字。真糟糕,还读错3个!他惶惶不安,等待教师指责。然而,教师没有批评他,却说:“真了不起,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真实——呈现师生互动的原生态 师:请哪位小朋友上来,读读黑板上的生字,好吗? (一学生读生字,九个读对了八个,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成了第一声)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我们平时说的'搂头盖脸'的'搂',读第一声,但在这里不读第一声.你再想想. (该生还是读成第一声,师走过去把他搂了一下,小家伙十分机灵.立刻大声说:"lǒu!")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难发现许多低年级教师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识字。通常采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集中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让学生认读。有的还要求学生说出词意。当学生把每个生字都读准、认识之后再来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片断一:老师请小朋友们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读时教师板着脸,毫无笑意。读完后,老师淡淡地说:“读对了,请大家一齐读。”然后仍然无任何表情地看着学生读生字。学生见此情景,也读得有气无力。片断二: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自己则站在讲台前看教案。等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演,自己则背着手站着不动,学生见老师这样严肃,演的劲头也弱了,激情迅速降低。以上两个片断是我们在课堂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课堂里,有谁愿意自己的老师总是板着一…  相似文献   

5.
三、课堂状态的"失位"倾向 [倾向1]廉价鼓励代替了激励评价,简单随意教条.一堂公开课上,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记完生字后,让他们在教科书的生字田字格中描写生字.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开始低头认真写字.教师来回走动于座位之间,时不时地说着:"某某某的写字姿势真棒,老师奖你一颗‘写字星'."于是,没有得到‘写字星'的学生比得到星星的坐得更端正了,还时不时地用眼角的余光扫着教师的身影,希望老师会在他身边停下,并奖给他一颗星星.可是过了不久,教师竟然发现,写字姿势不端正的竟都是得到星星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教学《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上),教师这样教"洋溢":(出示句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师: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溢"。大家一起跟老师读!生(齐):溢,洋溢。师:大家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学生在生字本上写。)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洋溢"是充满的意思,"洋溢着笑声"就是指"充满着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进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未来展开教学,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倡导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跨越式教学,运用"211模式"。在课堂中强调20分钟教学,10分钟读、10分钟写,下面我就跨越式教学模式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课时围绕字词教学,这就要注意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生字初步感知读准,然后了解字形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识字。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14,(14):59-60
5月10日下午,语文分会场的活动在洛阳市教育局高招办七楼举行,25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课堂展示:随文识字.情境体验洛阳实验小学凯东校区韩智景老师展示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小熊和小鹿》。课堂上,孩子们“玩气球飞上天”的游戏来认读生字,玩“摘苹果”的游戏来巩固生字、书写生字,分角色读对话理解词语,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体会小熊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学生们学得轻松、快乐。  相似文献   

9.
薛霞 《山东教育》2004,(13):56-56
他的智力有些障碍。他在憨憨地对我笑着,宛如一朵初见阳光的花蕊,羞涩,带着惊喜。我的心很痛很痛……小小的地球仪摆在眼前,妈妈夸我眼睛真尖: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我用手指着和他一字一字地读,他竟然能跟着我把这首诗歌读了下来。每读完一遍他就抬头望着我的眼睛,那目光分明在企盼我的一个肯定的笑容。我对他笑笑,赞许地点点头,我对他说你真的很棒,你可以大声读出来。他拉长了声音起劲地读起来,尽管读得不流畅。我拍拍他的肩膀,开始让他读单个的生字,他竟然能把15个生字读对了8个!一股无名的火气在心中升腾,愤懑堵塞着我的胸口。听课的…  相似文献   

10.
"××,注意听讲.同学们!×x!请安静……"这是前段时间,我在调研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景.一位家长告诉我,开学初因为他好动的儿子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还喜欢插嘴.课间在教室里奔跑大声喊叫,被老师"请"去谈话.孩子成为教师心中的"顽皮鬼",为此他大伤脑筋.教师讲课时常遇到学生"打岔",如在一节<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段中,当老师设计好"理解倒数意义"情境时,一个学生举着小手.大声地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课堂上爆发出一阵笑声,当时,教师瞪着这个学生,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  相似文献   

11.
贾志敏老师新作《课堂的记忆》,讲了三个曾发生在课堂上的小故事:一是作者小时候,读10个生字,读错3个,还得到老师的表扬;二是作者当老师,行"不言之教",用感动的泪水夸赞声情并茂朗读的一个小女生;三是已故教育家陈钟梁先生,学生时代因在一篇作文中错用一个标点,受到  相似文献   

12.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因重庆当天正好下着秋雨),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板书:秋天的雨)。2.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1)同位互相指读。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文读了好多遍吧?那是不是都会读了呢?生:会。师:那好,同桌三个人之间互相用手指着课后第一行双线格里要求我们会认的8个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开始。学生同桌之间认读生字。(2)集体反馈。师:怎么样,读准了没有?生:读准了。师:这么自信!那好,我们眼见为实。请看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不能让教育事业死气沉沉,不能让课堂上如一潭死水,无波无纹.结果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得干瘪空洞,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怎么办呢?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于课堂安家以后,就在课堂上掀起阵阵波澜,学生心潮涌动,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更是事半功倍、喜上眉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方面,受益良多. 1多媒体让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大为提高 在写字训练时,演示多媒体课件中,蓝天上白云荡荡,野地里芳草萋萋,底幕上的田字格散发着室外的清新与芬芳,格外惹眼.一只被学生称为"马良神笔"的笔潇洒地给大家示范着每一个生字的一笔一划,轻声柔柔的解说,淡雅袅袅的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哪一个小朋友会不爱写字?哪一个小朋友还一次次地写得歪歪扭扭?看着学生的认真劲,笔者的心情格外舒畅.  相似文献   

14.
文方 《湖北教育》2006,(11):40-41
(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生字“障、泰、徒、功、渠”) 师:刚才我听见许多同学读了这些生字,现在同学们都和这些生字朋友认识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了。真的很棒呢!不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的外貌呢?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以前是用什么好办法记生字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识字课。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12个生字。随着上课铃响,老师走上了讲台,拿出一张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读拼音、读字词。读过3遍之后,老师要学生从第一组开始,一个接一个,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每次学生读完,教师都笑容可掬:“读得真好!”。为表示赞赏,老师还不时引着学生鼓掌。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3册《识字7》。教学目标:1.认识"灵、孔、锦"等10个生字,会写"牢、护"等8个生字。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  相似文献   

17.
正在奔往聆听全国名师课堂的路上,他像一个信徒,虔诚而执著;站在自己的课堂上,他像一个信使,向学生和同事传递语文的灵动。张占营老师坚守教育初心,用"静心教书、享受语文"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张占营老师扎根一线,立足课堂,践行着他提出的"美读美写"教学理念。他执教《风筝》,受到语文网的高度评价:"亲近语言、回归文本、注重积累是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8.
从读幼儿园起,他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课堂上老师让默写生字,他永远写不对笔画;老师让背乘法口诀。他就是背不下来。在上学的十多年里,他不断地转学、插班、留校察看,甚至连上补习班都惨遭劝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了"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的写字要求。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上学期,几乎每一个生字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才短短10分钟写字时间,最多也就书写2~3个生字,挨个儿写就是了。其实不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生字,也无非是个例子。教哪几个字,怎么教,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一举多得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教师细细琢磨。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反观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预习程度的差异,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同于学生的预习。以朗读课文为例,课堂上教师花上很长时间教读生字的字音、读熟词语.再检查学生读通课文,半节课的时间已经用掉了,那些会读书的孩子,早已经失去耐心,他们坐在课堂上百无聊赖,教师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组织课堂教学,可是收效甚微。(2)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同于尖子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