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其儿童歌舞艺术思想博大精深。用其"多元兼收""美感核心""民族特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释我国新课改思想的滥觞,可谓恰到好处,以此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丰富,因此基层中学的教育工作对教师要求更加全面,教师的工作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在逐渐改变,从传统的"蜡烛""园丁""工程师""教书匠"等升级为"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自省者"等.这就呼吁未来的教师必定是教科研型教师.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教育是伴着"五四"儿童本位观的确立而诞生的。"儿童本位"是"五四""立人"思想的深化,但儿童本位观在诞生之初,语文教育便背上了推翻所有旧文化的功利性包袱,而且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政治话语所牵制,这就决定了20世纪语文教育逐步背离"儿童本位",而走向"文以载道"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原来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信仰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传统文化因其在塑造人方面的诸多积极元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当前的"国学热""读经热"实际是对回归传统的社会诉求的呼应。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当前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亟须解决:一是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二是如何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在儿童这个群体中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5.
王丽 《美育学刊》2022,13(1):97-104
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美术"与"儿童"类似,经历了被"无视""误视"再到"正视"的过程。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的多重视野促成了"儿童美术的发现"。各方初衷不尽相同,却具有共同的倾向,即对"自然"的追寻,对传统的僵化规则的反叛,对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重视。这些倾向是儿童美术的独立性得以凸显的思想背景。在此背景下,儿童美术中所体现的儿童"天性"成为艺术家们反思自己的创作、寻求突破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育家、心理学家们重要的研究面向。艺术家向儿童学习,思想家赞美童心,儿童美术的本质、发展特征、心理内容等不断被揭示。这些来自不同视域的"发现",丰富着成人的儿童美术观、儿童观,也成为教育反思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现代化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把环境因素作为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部分教育内容设计了《儿童四季棋》 ,它采用了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在“玩”中学的方式。“游戏是儿童的有效学习方式 ,对培养儿童的情感 ,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本游戏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 ,将一年四季气候的特征和各季节出现的与之相关的动物 ,植物 ,事物之间的变化等知…  相似文献   

7.
"率性教育"是自于伟校长担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后提出的又一具有科学性、国际性、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它继承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并将其扩展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且具有了附小特色。"率性教育"即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我国STEM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9—2020年CNKI收录的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的37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创客教育""科学教育""中小学""STEAM教育"是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经历了国外理念的解读、本土化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三个阶段;未来研究中,相关学者将重点关注STEM课程与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理念是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客观认识的思想凝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精神启迪。其中"天下为公,崇尚大同""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推陈出新,鼎新革故""贵和尚中,内圣外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有益思想价值能拓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新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现代化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把环境因素作为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育内容设计了《儿童四季棋》,它采用了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