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身处在世界之中,我们通过各种身体器官去感知客观世界,建立抽象概念的意象图式,从而形成概念化的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隐喻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研究运用体验哲学和L&J的隐喻观作为理论支撑,从"手"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将来研究方向,对"手"的概念隐喻这一类的身体隐喻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学界广泛的研究。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人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Forceville(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本文在分析图像隐喻过程本质的基础上,选取国外时政漫画为研究材料,以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方式为切入点,考察其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机制,阐释了时政漫画通过各种不同的意象组合方式来实现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合成,从而使作品产生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唤起共鸣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人类的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只是隐喻实现的一种形式,其他形式诸如图像、音乐、声音和手势语中同样含隐喻。在公益广告语篇中,文字、图片意象及背景音乐等都可以传递隐喻概念。本文以Charles 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一则原创反腐倡廉动画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过程,并进一步证实了非语言模态在多模态隐喻识解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水"的常见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这些相似隐喻背后的认知途径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改变人们隐喻观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中经验观、百科观、隐喻观和原型观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综述,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解释者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与解释者的知识体系相关;通过相似点映射而得等;以一个中心意义向外扩展而得等,进而探讨认知语义学对语言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Fauconnier的概念复合理论突破了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在隐喻识解过程中的静态视角。文章以概念复合理论为框架,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隐喻"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文章主要从三方面探讨Lac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的发展轨迹,隐喻的工作机制,概念隐喻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