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多档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热播,这类以多维视角"观察"生活的综艺模式成为中国综艺节目的新流行。此类节目以"情感"为载体,聚焦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和情感关系,不仅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也增加了综艺节目叙事模式的多样性。在这类节目当中,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更是影响着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本文将从语言表达视域出发,探讨情感观察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为该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
徐桐 《东南传播》2022,(3):123-126
我国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在节目数量日趋饱和、节目模式日趋固化、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情形下,如何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既有研究多从节目形式、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对某个或某类观察类网络综艺进行个案分析,对观察类网络综艺这一节目类型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少。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归纳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特征、探讨创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3.
真人秀与“现场追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场追述是真人秀节目特有的一种叙事手段,即利用节目的参与者在事后追述节目中曾经发生的事件,并穿插在事件进行当中讲述故事.现场追述的出现,解决了真人秀节目真实和虚构紧密结合的矛盾,将记录叙事和虚拟叙事的特点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看,通过画外音完成叙事的真人秀节目其实是在坚守着传统的"电影模式"话语方式,而由现场追述完成的真人秀叙事则是一种将"电影模式"和"艺术语言模式"结合在一起的话语方式.现场追述在电视史上的创新价值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黄梓淇 《东南传播》2022,(5):131-133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诞生是在“慢综艺”盛行的当下,对于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与充实。节目以被观察对象的真实生活记录作为内部叙事,以主持人与明星嘉宾的场外讨论作为外部叙事,通过“窥视+表达”的形式满足受众的“沉浸式参与感”。在综艺节目主持人功能弱化的当下,观察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出现重新拓展了主持人的角色空间,展现出紧跟时代浪潮的核心素养,也为当下的综艺节目主持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电视荧屏上,选秀类综艺节目、明星访谈类综艺节目、益智类综艺节目、生活服务型综艺节目、生活体验型综艺节目……可谓类型众多、喧闹非凡,这些节目在本文中,会根据参加节目的嘉宾身份不同而被分为"明星秀"节目与"造星秀"节目,实际上都属于真人秀节目.  相似文献   

6.
赵华健  岳璐 《青年记者》2017,(20):62-63
目前,国内大多数综艺节目中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处于一种竞争关系,此消彼长,娱乐话语和主流话语如何在综艺节目中实现共赢成为电视人面临的难题.《向往的生活》是湖南卫视在2017年全新打造的明星体验式真人秀节目,1月15日首播当日就以1.70%的收视率和5%的收视份额位列同时段全国第一.究其成功之处,可以看出《向往的生活》在栏目设置、场景选择和叙事模式三个层面将娱乐化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示范作用的节目模式.  相似文献   

7.
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主要延循了三重向度。场景革新层面,网综节目立足新型传受关系和传播手段重构了节目传播仪式;叙事策略上,节目在新审美趣味基础上打造了时尚叙事机制,具体表现为以娱乐化为基本诉求的"大叙事"和基于节目规则和叙述方式而实现的"小叙事";文化融合方面,从节目创作与传受实践出发,实现多类型文化的共融互促将是网综节目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慢综艺在综艺节目市场上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早期推出的体验类慢综艺仍是当前热度较高、品类较为丰富的慢综艺类型,随着节目市场的发展,这类节目也出现了利用明星流量的娱乐化倾向和同类节目扎堆的同质化问题。在市场渐趋饱和的态势下,如何突破“双化”问题并实现体验类慢综艺节目的转型突破,则需要节目更关注其差异化升级和文化价值深化。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节目在叙事主体、框架和手法等方面的创新,为当前体验类慢综艺节目的叙事结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凯 《传媒》2015,(19):72-7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商品的广告宣传手段已从传统方式向多屏、多类型节目植入的形式转变.本文结合前段时间热播的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综艺节目广告的植入模式、传播效果及受众细分等问题,并对"交互式"的广告植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演艺式”表现是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新现象.它的出现也是源于更多的观众希望看到主持人本身在综艺节目中成为娱乐主体,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节目的参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阶段,而是要求主持人通过在节目中展示表演、歌唱、舞蹈、曲艺等才艺,使综艺节目与主持人更紧密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既是演员又是主持人的特殊身份.“主持群体”与“团队主持”的概念也是在此类综艺节目中逐渐发展成型的.作为最晚出现但却最具活力的节目类型,演艺式综艺节目主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电视节目内容的信息量也大大提升。目前各类型综艺也在我国遍地开花,以真人秀为例,其源点就是2004年的《超级女声》,随后此类真人选秀节目就成为电视中最被人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我国的综艺类节目也随即进入到黄金时代。2020年,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传统媒体到网络平台的转变,类型和展现形式发生了多元的变化,尤其是年初的《青春有你2》以及年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女团选秀,作为综艺类节目的全新模式开创了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新风潮。本文将以《青春有你2》(以下简称《青你2》)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为例,分析其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和手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我国综艺节目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朱雯熙 《传媒》2021,(11):62-64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近年来电视节目领域兴起的热门类型,独特的节目形态、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丰富的交互体验使其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节目邀请了12位"学科领路人"为当代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启迪心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沉浸式传播、综艺节目价值以及复合传播力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文化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促进了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的融合,彰显了新时代国家电视台的新风貌,创造了"听"电视、"看"广播的崭新视听世界。深入研究探讨广播电视节目的融合模式,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阐述广播电视综艺节目融合的现状、分析节目融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融合模式,并结合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节目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歌走天下》融合的节目制作实践,对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进一步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浙江卫视2016年第一季度黄金时段推出的大型棚内原创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为研究案例,回顾在打造原创节目模式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与挑战,分析节目主题概念、节目叙事、角色冲突、悬念设计等因素,总结该节目的几大亮点:首创经典IP对决概念、叙事凸显角色冲突、加大悬念和惊喜设计。与此同时,在节目中注重经典情怀的体现与团队能力的培养。将主流价值观融入节目之中,向观众传递正能量,浙江卫视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原创节目模式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国内外电视文化的激烈碰撞提供了良好契机。就碰撞的结果来看,传统型综艺节目的定位及单一化表现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国人日渐复杂的娱乐诉求。基于此,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开始使用"跑马圈地"的方式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跟风、模仿等导致节目同质化的问题。如此,拟突破现有发展障碍谋求可持续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势必需要明确自身创新的定位。基于社会责任和媒体责任的履行要求,建议我国综艺节目在创新模式构建中,需要结合自身责任和受众需求,重新思考节目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肖萌 《视听》2022,(5):68-7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电视媒体遭遇困境,电视节目创作者从"危机"中探寻"转机",优化和升级节目形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与观众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在疫情发生之后表现出积极的形态创新趋势,进一步深入类型融合,开发全渠道的内容衍生节目,探索空间再造和时限突破的可能性.利用多元场景与编剧思维挖掘戏剧叙事深度,并通过互动程式与...  相似文献   

17.
观察类综艺2.0时代到来后,主打情感互动的节目呈井喷式发展,此类综艺如何在同质化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难题。随着《我和我的经纪人》《令人心动的offer》等节目的热播,观察类综艺逐渐由情感类转向专业类,在题材、结构价值等方面有所创新,打破了"秀"的痕迹,但拓展空间还有待挖掘。本文以浅析《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的创新突破,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提出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的突破口与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慢综艺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综艺节目形态,其特点是节奏舒缓、无竞技性、没有过多剧情设置,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颇具治愈性。《你好,生活》与《向往的生活》是生活类慢综艺中较为成功的两档节目,在叙事方面呈现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不同偏向:叙事主体从明星为主到星素结合;叙事主题传递共同价值观;叙事空间从固定到流动;叙事手法采用留白镜头与拟人动画。两档节目也存在如价值输出生硬、过度追求商业化、消解真实乡村形象等问题。慢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应避免严肃说教,多用人民喜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杜绝唯流量论,避免虚假繁荣;注重纪实呈现,表现真实的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19.
石丹 《传媒》2018,(9):41-42
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数量全面爆发,传媒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唱衰电视"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国电视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做了强有力的回应,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同步发力,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制作无论在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骄人成绩,制作出了一批具有"综艺+"模式的优秀节目,并且在慢综艺、文化类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视角下,梳理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并分析目前电视综艺节目在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与引导过程中的文化转向,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出发点,考察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是如何在权力制衡下完成节目生产实践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生产受制于内外多重力量,权力主体代表各自场域进行资本争夺,从叙事逻辑、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影响着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在博弈与互动中形塑节目的实践逻辑,但节目的生产实践仍有其独立性和创新性.将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纳入社会语境,可以窥见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本质——节目不仅是大众的娱乐体验之源,更发挥着传递主流价值观、实现深层次的情感满足和身份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