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群化发展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化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基于移动端视频平台的网络社群为网络用户表达意见提供了便利,但相较于已经成熟完善的大众媒介传播系统,其传播模式相对粗放,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倾向严重,社交属性较为薄弱,仍缺乏区分其他互联网传播形式的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2.
技术驱动新兴媒体发展,开启了城市传播的"微时代"。顺应移动化、垂直化、社交化趋势,网络社群应运而生。用户兼具内容生产、传播及消费于一体,城市传播场景更趋复杂。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并进,短视频成为城市传播的"蓝海"。媒体平台社群化运营,为城市传播精准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郑佳欣  代羽  吴枫 《传媒》2021,(16):20-22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适配于各类场景的网络行为,内容的社交化生产及传播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已进入"平台社会"时代,平台凭借过硬的技术、庞大的用户群、海量的数据与强大的连接能力,成为公共信息与服务的中介枢纽.商业互联网平台凭借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和算法优势,逐渐占据了传播内容生产和分发的主要管道,打破了原有传播格局,给主流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社交等特征,原本只依托于纸质媒介的“阅读”行为有了新特点.文章以社交媒体时代为背景,分析移动阅读新特点——互动化、社群化及场景化,并根据这些特点重点探讨出版商如何从内容、平台、技术三方面促进移动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杰余 《新闻传播》2023,(23):67-69
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交类的短视频App开始更多的成为受众的日常社交方式并且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事物的两面性决定社交类短视频App也存在着利弊,在该类App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的同时也交杂着内容审核繁杂以及传播门槛低等弊端,因此社交类媒体短视频App站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风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此类平台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做出归纳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人民网“人民现场”专栏是移动传播时代,政务新闻发布会转型的重要尝试。本文基于场景理论,以“人民现场”专栏为研究对象,探析移动传播时代政务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呈现、场景连接及场景服务的传播策略,并针对新闻发布会场景建构中的不足,从技术层面、情感层面和社交层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9.
王笑圆 《传媒》2021,(12):79-81
社交媒体时代是技术引领的时代,是平台化的时代,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品牌建构在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面临营销革命.本文尝试从品牌传播视角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探讨社交媒体背景下品牌形象建构的创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马希刚 《传媒》2024,(4):45-47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发展,显现出新的功能与形态。音乐社交媒体通过优质乐评、新颖设计与鲜明机制汇聚了大批忠实用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社群。基于音乐网络社交媒体中虚拟社群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虚拟社群的群体及个体应用进行挖掘,体现虚拟社群的价值,对音乐网络媒体在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层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金韶  倪宁 《现代传播》2016,(4):113-117
社群是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社群的演变。互联网推动了粉丝社群和粉丝经济发展,而移动互联网使社群功能不断延伸,社群价值不断放大,催生了"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社群呈现全新的传播特征:聚合力和裂变性、情感价值的传播、自组织传播和协作。用户社群对生产、营销、消费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即: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品牌社群的营销模式、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由此形成了自组织循环的社群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宇 《青年记者》2016,(15):16-17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使得天南海北的人基于某种共同的需求、兴趣、价值观等聚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社群,如论坛、贴吧、QQ群等。微博打破时空限制使陌生人之间可以便捷交流,微信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助下让人们连接得更加紧密,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社群的发展。社群经济已成为当下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风口,将深入影响诸多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的格局正在重构。社群经济思维能给媒体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担负着巩固基层舆论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政治使命,场景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要素,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成为"场景"之争.场景意义的凸显带来是传播格局的变迁、用户地位的提升、信息消费场景的移动化转变以及用户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本文借助场景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选择,从而真正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壮大主流舆论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5.
刘芳  魏晴 《中国出版》2023,(12):58-63
近年来,“数字群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基础单元,所有的信息交换及媒介传播实践都被深度卷入其中。“社群”作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社群意志“参与”媒体生产决策、用户协作参与内容生产和情感激发提升媒体吸引力等显著特点。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关系可供性提供了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升了社群组织的反应能力,优化了社群内容供给和服务创新,成为媒体生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赵程 《东南传播》2018,(3):119-120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学者提出"媒介即场景"的观点,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短视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从时代背景、建构方式、社交氛围、场景适配等四个方面,探求以"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场景建构,反思其在场景建构中需注意的问题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李颖异 《青年记者》2016,(36):91-92
从工业社会到共享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传媒环境在改变,传播技术也在革新,但唯有受众一直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点.互联网语境下,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曾经作为“靶子”的受众已然变迁为用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用户力量开始凸显,传统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性思维回归等因素的冲击下已经与当下的媒介环境格格不入,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当下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体验优化与重构的有效路径是拥抱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洞察传播环境和用户属性的变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基础,通过打造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构建用户社群和跨界传播来提高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8.
贺军 《档案学研究》2018,32(2):72-78
基于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整体成效不显著的现实,从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其基于社群关系的信息传播的本质内涵,分析社交媒体向移动社交平台的升级给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带来的机遇,对适合档案信息传播的移动社交平台及其档案信息范围进行了阐释,提出档案部门应做好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用户“大数据”的应用,及时改进和优化档案信息服务,梳理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交媒体发展规律的档案信息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应采取新策略.要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重建用户连接,迎接网络视频的挑战;应重视全媒体思维,不要自我设限.在社交媒体影响巨大的今天,传统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关键在于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由主导价值观上升为主流价值观。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社交媒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如群体区隔不利于共识的形成、网络负面声音消解认同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发展公共媒介、培养网民的"新闻素养"等手段是解决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