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和池莉都是以边缘视角和平民视角从事文学创作的新时期小说家,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写意与写实、审美与审丑、雅趣与俗趣分别是汪曾祺和池莉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异趣在《大淖记事》和《烦恼人生》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2.
徐克导演作为新武侠电影的代表,致敬传统武侠大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拍摄的一部《新龙门客栈》,成为香港乃至中国新武侠电影的里程碑,同时赢得了世界美誉。他用游学西方的文化背景,引入数字技术,融入后现代艺术风格,大胆尝试了武侠电影特技化、科技化新突破,诠释了暴力美学的文化价值。他用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狂放自如的武打设计,让自己独树一帜,成为新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本文以《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为载体,从电影美学、人物形象、视听艺术、文化价值、叙事模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阐述徐克导演把坚守着的侠义信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用于新武侠电影中的尝试和成就。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事方式展现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叙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人就不曾终止过对叙事以及叙事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该论文通过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卧虎藏龙》三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研究诗文本的类型,并且对武侠电影诗文本的视觉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希望对于现如今的武侠电影创作者有所帮助,能够认识到诗文本对武侠电影的特定审美的重要性,从而将极度商业化的低俗武侠回归到崇高的武侠中去。该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武侠电影中诗文本的审美类型,通过对三部经典武侠电影的分析,将诗文本大概分为抒情诗文本、性格诗文本和心理诗文本。第二部分分析了诗文本的视觉化审美,包括符号之美、力量之美和意境之美。最后一部分点明观点,武侠电影应该回归对诗文本特定审美的研究和运用上来,从而提高武侠电影的制作质量。所以该论文的研究对发展武侠电影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细鎚 《现代传播》2016,(4):109-112
文献纪录片以重大革命历史、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人文历史为传统关注对象,问世至今已先后跨越"形象化政论""新纪录电影"和"新媒体时代"三个审美转型期。围绕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修辞维度,各审美阶段的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观念、题材领域、叙事手法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1905年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关于戏曲电影应该"写实"还是"写意"的问题学界和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尺度,使得戏曲本身的魅力不被削弱,又能赢得良好的票房,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电影的写实性"和"戏曲的写意性"二者的优势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戏曲电影"写实"和"写意"结合状况上的不足,再依据受众调查的结果,在电影剧本的设计和演员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雨 《视听》2018,(11):72-74
按照审美意向的类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有自然景物类意象、人造事物类意象、颜色类意象及声音类意象等。多种审美意象类型丰富了陈凯歌电影中的意象表达形式。其最为典型的审美意象包括鱼、花朵、镜子等物,典型审美意象的设置揭示了电影深刻的思想内涵。陈凯歌导演利用非情节化叙事及情节化叙事形态将意象及电影进行表达,突出了电影独特的特点与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到景观电影时期之后,虽然大片迭出但却屡受诟病,关键在于影片过分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而忽略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构思。相比之下,电影《剑雨》在表现景观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对叙事主题、人物设计及阐释佛禅思想等人文内涵的兼顾,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5):42-46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作为当代伊朗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其独特的写实风格越来越受到世界影坛的瞩目,其电影的写实风格主要表现在:1.在镜像话语上,大量运用长镜头、同期声;2.在叙事结构上,倾向于故事的叙事非因果化、故事的情节生活化、故事的结局开放化;3.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让演员表现生活中的自己,形成了原生态、客观再现的表演风格。阿巴斯这样的导演艺术,直接影响了他的电影形态,形成了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相似文献   

12.
影视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或者简单照相,而是通过现实时空与非现实时空之间的转换,改变现实时光让它变为导演自己想要的时光——"雕刻时光";在电影线性时间的专制下进行非线性的时空叙事,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叙事表征从影视作品的画内时空延伸到画外时空,从写实到写意,从"展示"到"暗示".笔者将以多部影像作品为例,探微影像作品的时空元素构建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后,杜琪峰用独到的方式将香港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有机的融合进自己的非武侠片中,将之变革并内化成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己从影生涯的最大飞跃。杜琪峰电影用现代都市的外壳包裹着武侠片的传奇化内核,在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夹杂着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人物形象颠覆武侠片传统,动作戏份也一反武侠片常态,这些也正是杜琪峰对香港武侠电影"不破不立"的产物。本文将从杜琪峰电影的故事内容、英雄设定以及动作场景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奥斯卡奖设立八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电影业界人士、媒体与观众的高度关注。它不仅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优秀代表,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创作的"风向标"。究其独领风骚近百年的真正原因,离不开叙事这个奥斯卡影像艺术的核心元素,而"奥斯卡叙事美学的核心特质就是恪守艺术真实这一低碳艺术文本构成的基本法则"。1一优秀的低碳艺术作品将外在感官体验和内在心理感受完美结合起来,给审美主体带来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为观  相似文献   

17.
高磊 《现代视听》2012,(9):58-59
导演张艺谋在20世纪末运用娴熟的影视语言创作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的影像元素在叙事和写意之间得到彰显。其中影像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等叙事元素营造出一种含蓄诗意之美,这种意境架构在主流叙事基础之上,形成平凡朴厚、清新淡雅、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写实影像中阐发东方式的情思感想是中国电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形式.它会通了传统绘画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以及用笔虽简但意境深邃的表现能力,营造了中国影片的"象外之象"、"境外之旨"和"神似"之美.  相似文献   

19.
姚睿 《现代传播》2017,(11):141-14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的内容生产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游戏化""动漫化""新媒体化"等特点。主流观影群体平均年龄的下沉及青年亚文化加剧了这些特征。作为故事生产者的影视编剧要深刻体悟跨媒介叙事的特点,洞悉新时代受众的审美旨趣、情感结构与消费习惯。在影视编剧的教育与学习中,应建立跨媒介叙事的教育训练体系,培养跨媒介叙事的创作观念,加入跨媒介形式的叙事训练,使学生掌握融合动漫与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0.
姜圣瑜 《传媒》2021,(23):57-59
从"有图有真相"到"无视频不新闻",全民短视频化的时代,新闻叙事视频化表达成新常态.如何用短视频记录大时代中最鲜活的细节中国,已经成为媒体面对的一道"必答题".本文从短视频的新、短、快、近等特点入手,深入探讨短视频的叙事逻辑.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要实现视频化转型,转变思维尤其重要,应将"图文思维"逐渐让位于"影像化审美",努力通过"网言网语""底层物语"打造符合受众视频阅读习惯的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