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西汉文帝时期,最严重的外部威胁就是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其时,晁错为太子家令,遂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上书《言兵体三章》,陈述了制服匈奴的基本方针,嬴得了文帝的赞赏。接着,晁错又上书《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政策。这项政策进一步确定了逐步制服匈奴的具体措施,把移民“守边各塞”和开垦荒地“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连同一起解决。“守边备塞”是摆在当时统治集团面前的一大难题。早在秦王朝时就采取了征发远方戌卒备边和移民实边两种办法。但秦统治者只是依仗行政暴力强制推行,终于激起民变。晁错认真地总结了秦王朝速亡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学过“申商刑名”法家学说,与贾谊同是汉初杰出的法家。汉文帝刘恒时,任过博士、太子家令,建议皇上用法家“术数”教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刘启),使法家路线后继有人。“匈奴强,数寇边”,晁错上书言兵事,后又上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公元前一六四年,文帝举贤良文学,晁错在回答文帝所问关于治国大计时,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汉初统治者坚持法家的正确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汉景帝刘启时,初任内史,后任御史大夫(副宰相),很得景帝信任。他继承贾谊的思想,“言宜削诸侯事”,  相似文献   

3.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著名的法家。年青时候就学习和研究“申商刑名”之学,后来辅助文帝和景帝推行法家政治路线,坚持法治,反对礼治,并提出了一条为之服务的军事路线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他的《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对策》等,都是主张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抗击匈奴奴隶制军事集团的侵扰,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政权的“西汉鸿文”。在批林批孔不断普及、深入、持久的今天,我们重读晁错的这些“鸿文”,特别是读一读他的《守边备塞疏》,总结当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服务,很有好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晁错“实边”思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晁错,他作为汉文帝的著名智囊,因推行“削藩”策而名噪于世。其实,他在人口地理方面的思想也有值得称述之处。在汉朝疆域不断拓展,北方受到匈奴侵扰的情况之下,他适时地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塞,既可以对边地之民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击敌。”①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成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②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产这就是著名的“移民实边”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  相似文献   

5.
晁错是汉初文景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思想家、政论家。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社会内部所潜伏的种种矛盾,他及时大胆地提出了"守边备塞劝农务本"以及"削藩固国"的治国思想。晁错的治国思想对汉初政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环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环境是指典型性非常充分的环境,围绕在人物周围并促使人物发生种种语言、活动和行为的生活背景和环境是具体的、独特的,同时又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司马迁仅仅用“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寥寥数字就交代了典型环境,即“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尤其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大”字,一个“大”字写出了匈奴骑兵入侵边境的规模之大,力量之广,匈奴骑兵的马蹄声随时可能响彻长安,情况如此紧急,  相似文献   

7.
晁错是中国古代较早探讨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之间矛盾的政论家。他在上汉文帝书中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御边之策,试图通过募民徙塞、良将戍边、精练边兵、广引夷兵、发展骑兵、保障军粮储备以及以蛮夷制蛮夷等办法,来增强汉朝防御力量,结束“和亲”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实现安疆强国这一根本目标。晁错的御边之策对后代封建国家的边疆政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汉族的大患是匈奴,所以每年都要从中原派遣人批戍卒到西北边塞去戍守.转师馈饷,极为劳费。孝文帝时,晁错建议徙民实边,常居田作以备胡。这虽发原于实边一念,但却为后世屯田制度之所由起。汉武帝时桑宏羊请屯田轮台以东,始有屯田之名。其后郑吉以屯田定西域,赵充国、冯奉世、陈汤、甘延寿等以屯田吏士立了边功。于是才正式的成为国家要制。西汉未由于连年饥旱与战乱,人口大减。所以东汉初年不但边疆凋荒,三辅及中原内地也大感土旷  相似文献   

9.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音影)川(今河南省禹县)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刻苦地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后来成为汉景帝推行法家路线的主要谋划人物。他为发展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的分裂、复辟活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巩固西汉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晁错一生曾著书三十篇,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言兵事疏》和《守边劝农疏》中。  相似文献   

10.
皮肤革dīfūgé“皮”是指动物、植物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哪里。傅:附着。)马中锡《中山狼传》:“牛之一身无废物也:肉可脯(fǔ斧),皮可(革享)(kuò扩),骨角且切磋为器。”(脯:用作动词,制成肉干。(革享):用作动词,制成革。切磋:磨制。)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木皮三寸。”《汉书·高帝纪》:“以竹皮为冠。”  相似文献   

11.
【说明】西汉初期,匈奴奴隶主军队屡次骚扰边境,抢掠人口、牲畜和财产,给广大人民和新兴的封建制度带来了严重威胁。搞分裂倒退的诸侯王阴谋勾结匈奴奴隶主,妄图颠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反动儒生则大肆散布妥协投降的抗战必败论。针对这种情况,晁错上了《言兵事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赞同,坚定了西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文本无数,尤觉《过秦论》伟大。笔力的流畅,气势的充沛,彰显出文学的生命力。阅读经验的碰撞,让心灵的思索愈加明朗。政论笔力的滥觞将成为论述文的一座无形丰碑,激发我们无穷的智慧,于微探西汉鸿文处显真正的笔力。一、文学力量的生命与气势一接触文学,便与鲁迅先生在人生长河里相遇。对《汉文学史纲要》中先生评论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说:"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既为之振  相似文献   

13.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同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徙谪实之初县。”这是“谪戍”制度在秦代历史上首次出现。其后,始皇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屡有谪发(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越绝书》卷八)。汉人晁错总叙其制说:“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  相似文献   

14.
晁错虽生活在“文景之治”时代,但当时社会仍然潜存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清除当时的积弊,晃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主张,如“徙民实边”的耕战主张;“务民于农桑”的经济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削藩”主张等。这些主张的实施对当时及其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晁错(公元前二○○——前一五四年),西汉初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刻苦研读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是汉景帝的主要谋臣。晁错在提倡和推行打击奴隶主复辟势力、抵抗匈奴入侵、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政治路线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重农贵粟”就是其中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发展汉王朝的国家经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起了重大  相似文献   

16.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逐步加深,"海防"、"塞防"问题成为清政府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林则徐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封疆大吏,在谪戌新疆的过程中,他以"谪宦"之名,逐一实现他的"塞防"目标,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移民实边,发展经济,调和民族关系,未雨绸缪,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8.
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裴雯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匈奴逐出河西,并为了“断匈奴右臂”在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修筑长城,设列亭障,派兵屯田戍守,并大规模移民实边,设郡置县。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武威郡、下领十县,分别是武威、宣威、休屠、姑臧、鸾鸟、胥次、朴、苍...  相似文献   

19.
西汉文帝时,晁错提议“募天下入粟郡县,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晁错的这一建议为文帝所采纳,并且被西汉后来的统治者所沿用。有人根据富人入粟可以得爵,还可以免罪、免役这一点,认为晁错的入粟拜爵使商人能以货币权力的大小来确定自己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它实际上是以农商并尊的政策取代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同战国、秦代和汉初相比,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确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入粟拜爵的结果。入粟拜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恰恰相反,它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续继和发展。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