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毂·毂     
“谷”“毂”和“毂”这三个字,因为读音完全相同,且“谷”与“毂”存在简体和繁体的关系,又“毂”与“毅”是形近字,所以,很多人就不加辨析,随意乱用,造成理解困难。比如《水浒传》(简体本)里就有“三寸丁,谷树皮”之说,用来形容武大郎的丑陋容貌。这里的“三寸丁”好理解,是说武大郎个子矮小。丁,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而“谷树皮”是什么呢?“谷树”又是什么树呢?查遍了各种权威的词典和字典,都没有查到“谷树”这一词条,显然没有“谷树”一说。  相似文献   

2.
谋生的本领     
从我的住处出来,沿一条不大不小的胡同走上不到五分钟,便是这座省会城市 最繁华、最主要的一条街道了。胡同里的人谁都说不清楚,那个中年汉子姓甚名谁,是何年何月开始占据着胡同口路边一块不大的地方,五冬六夏地在那里修自行车的。只知道他是这座城市里最早的一批下岗职工。由于“身高不足五尺”,尽管面目并非“生得狰狞”,但人们还是想起了《水浒传》里的“三寸丁谷树皮”,唤他做“武大郎”。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重新读了《水浒》,也看了文化大革命前评价《水浒》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肯定《水浒》中宋江形象的,说他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但也有的说他是“葬送农民起义的叛徒”。我们是赞成否定意见的,而且要彻底否定,把那些美化《水浒》中宋江的外衣层层剥掉,看一看这个孔孟的忠实信徒、投降派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4.
翻开《水浒》,“义”字比比皆是,什么“聚义”、“仗义”、“忠义”、“仁义”、“义气”、“大义”、“结义”、“义士”等等,充斥全书,目不暇给。加在宋江身上的“义”字头衔,尤其众多,诸如“山东义士”、“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等等。过去有人把《水浒》称为《忠义水浒传》,足见“忠义”二字,是统贯了《水浒》全书的。《水浒》中“义”的观念,既然如此庞杂众多,看来是应当剖析清楚的。这对于当前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进一步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350年以前,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大文学评批家金圣叹先生就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读书”;而“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他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而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不读《金本〈水浒〉》,又何以能知《水浒》之奇? 我还认为:几十年来,我国的《水浒》研究,一直是在误区中徘徊;一些重要的分歧意见,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能把《水浒》的问题和金圣叹的评价问题,纳入一个大系统来研究。我认为,要攻克《水浒》这座堡垒,首先要占领金圣叹研究这个阵地,要把它作为制高点,这样才可能以破竹之势,无往而不胜。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获取的写作材料大都是书本上、课堂上的间接的旧材料。这些旧材料大都是前人用过的,我们再拿来写作,必须从中发掘出新的思想,否则便是炒别人的“熟饭”,索然无味。如何从旧材料中发掘新思想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反面材料正面看许多事物(人物),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人们一直贬抑它们,把它们看着是反面的东西。《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仅仅因为他生理上的缺陷,身材矮小,人们便瞧不起他,说他是三寸丁谷树皮,卑劣猥琐,甚至诽谤说武大郎开店  相似文献   

7.
《水浒》考证 鲁迅评《水浒》确有持平之论,必须还其本来面目。他考证《水浒》同样坚执严谨的绳尺,以正确的观点统帅材料。读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与《小说旧闻钞》,便可概见其不同凡响。 对于罗贯中、施耐庵编集撰写的文学作品《水浒传》所塑造的宋江形象,鲁迅颇有异议。他在《马上支日记》里引录元人陈泰《所安遗集》《江南曲序》记述水浒材料一节,不仅加按语指出其中“谓宋江勇悍狂侠,亦与今所传性格绝殊”(本篇引文着重点均系我所加——萌按)。且在《史略》中述及此条时特别指出陈泰乃“记所闻于篙师者……与他书正反”。这条尤引人注目,盖  相似文献   

8.
辩析太平国史家罗尔纲先生“考订”的《水浒传原本》之伪,及其重复的他人“发明”的“金圣叹并未‘腰斩’《水浒》说”之误,兼驳其反“两种《水浒》说”之道而提出的“两截水浒说”之断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很丰富,很可贵,散见于他的著作《礼记章句》、《四书训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等等之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这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  相似文献   

10.
读《水浒》,不可忽略最后一回即二百二十回关于宋江结局的描写。毛主席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宋江就是投降派的一面镜子。而《水浒》的作者歌颂和美化宋江,在最后一回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是作者寓意深长的呕心之作,也是这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评论者却为《水浒》的结局描写叫好,认为它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有力控诉”,也是“对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有力批判”。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1.
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有“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解释为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出声音之义。据此看,“阅”和“读”是看与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书拾趣韩长代王夫之“嫁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达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是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批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毒小说”,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这位网民表示,《水浒》情节极其不合逻辑,存在“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是他见过的最毒小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给那名网民说: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自少年时代就接触了国学名著《水浒》,他收藏了很多版本的《水浒》,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水浒人物论赞》、《水浒别传》、《水浒新传》等“水浒”系列作品,从而丰富与发展了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读了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夏麟勋同志的《中学古文词义质疑二例》,获非浅益。但对作者“书非借不能读”的“能”认为是“宁”的通假,是愿、肯的意思,‘不能’是不愿去做的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在古汉语中“能”虽可通“宁”,但通“宁”后并非“愿”“肯”主义,而是“岂”义。这一点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早已指出,云:“能与宁一声之转,义相通。《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巽与之言,能无说乎?能无,谓宁无也。……凡此类能,义皆‘宁’也,‘讵’也。”可见“能”通“宁”是“讵”义,即“岂”义。而“岂”义在“书非借不能读”中是讲不通的。退一步说,即使“能”通“宁”有“宁可”“宁愿”之义,在此也不通。因“宁可”“宁愿”表选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宁信度,无自信也。”而在“书非借不能读”中却无表选择之义。何况“能”通“宁”并无“愿”义。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第2期《修辞学习》所载《念白字和“飞白”》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中国民间笑话选》里就记载了两则笑话。一则叫《读白字》,说的是有个不用功的青年爱念白字。有一天,他正读古代长篇小说《水浒》,正巧有个朋友来看他。朋友问:“你在看什么书啊?”回答说:《木许》。朋友非常奇怪,说:“天下书这么多,‘木许’这本书,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蜚声文坛,但对于他评点《水浒》的是非功过,学术界至今仍众说不一。下面我仅就金评《水浒》中的弦外之音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这是金评七十回本《水浒》用来结束全书的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实际上这是金圣叹评点《水浒》结束时痛苦心情的表白。这说明在明末“开门视天,云墨如磐”的黑暗时代,在厂、卫特务横行天下,文网密布,“张口犯刑律”的“寒夜”,评点《水浒》,不得不用曲笔来  相似文献   

20.
《水浒》不是什么“革命教科书”,而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它的作者站在反动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沒有、也不可能在书里真正塑造出一个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来。《水浒》中的李逵,坚持农民起义的正确路线,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却被作者做为“邪”的典型来描写,处处进行歪曲,以此反衬宋江的“忠”和“义”。至于他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不是什么悲剧,而是“去邪归正”,成了“正果”。因此,晁盖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