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城市建设与发展也要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但是目前的现实现与可持续城市化相差甚远,我国城市建设与发...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优先领域。面对生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人口的膨胀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喀斯特地区农业惟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束缚和颓势,进而实现整个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阐述喀斯特贫困地区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态势出发,指出可持续农业是喀斯特贫困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和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形势下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和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途径,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张璞,潘新华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人类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为迎接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必须加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研究,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环境问题都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平衡生态环境,协调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由于过量采伐,我国森林木材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林业管理体制落后,经济严重危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极不相适应,为此,分析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实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 《科学中国人》2005,(12):72-72
2005年10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 2 1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预计会有更大的发展进步 ,这就面临着资源和环境态势。人类正在从人口 ,资源 ,环境 ,社会 ,经济等各个方面研究对策 ,以力图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空前一致的全球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鲁奇 《资源科学》1999,21(6):5-8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人类为增加其粮食产量采取了外延性盲目开拓耕地和对耕地不断强化现代要素投入两种主要方式,在获得粮食增产的同时,均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7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意识的日趋觉醒,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的主要思潮。本文认为,在我国未来的耕地资源开发中。走高效集约道路,加强管理和保护,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口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耀煌  王爱军 《软科学》1998,(4):44-46,68
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国人大制定了大量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这不仅是中国履行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随着人口的...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有效的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就现阶段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提出了一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战略,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资源环境日趋强化的制约,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紧迫。从国际上看,今年6月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峰会),其主题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体现了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节能减排更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石化行业中倡导节能减排可以为石化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92年6月,由100多位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提出,下一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该文件经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作为中国21世纪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政策和行动方案,其核心是以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  相似文献   

17.
陈法金 《科教文汇》2007,(12X):35-35
20世纪中叶以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PD)。EPD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  相似文献   

18.
陈红红 《今日科苑》2010,(10):29-29
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反思传统消费模式的负面影响。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消费问题,正确处理好消费与环境、资源、发展的关系,树立生态消费和和谐消费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吴平 《科学与管理》1997,17(4):17-18
<正> 20世纪,尤其是60年代末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人口猛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形成三大危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