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逐渐走向衰落,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由强纲领主张转向社会学有限论。然而,社会学有限论和强纲领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变革并未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质性问题,因此难以解决自身存在的固有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将会走向何方?以协调论作为解决方法,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找到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知识论中的"弱纲领"与"强纲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知识论研究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与外部实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即传统的"弱纲领"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强纲领".其中,"弱纲领"代表了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它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纲领"则通过"因果性"、"对称性"等原则把对人文、社会知识的社会分析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要求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信念都进行所谓的"公正"、"对称性"说明.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迅速产生了国际性影响。科学知识社会学流派中发展最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爱丁堡学派有以下主要理论观点:一是其理论核心“强纲领”,二是其说明模式“利益理论”,三是其建构方法“有限论”。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科学对社会作用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指导纲领:从强纲领、社会建构论到社会学有限主义,SSK经历了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的三代发展历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摆脱其理论困境,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就SSK产生的历史条件、代际演进及其反思进行探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带来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便以其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为标榜.正是在这种"标准"的视角之下,科学知识被看作是对自然的精确表象,是一种去情境化和去局域化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科学知识观便逐渐从传统的"标准"形象进而转向为一种涉及历史的、社会的广泛情景.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社会建构论为纲领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进行了深刻地解构,相对性、境域性、多元性成为审视科学知识的一个有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合理性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科学合理性,不存在统一的科学合理性模式。以阿赞德人逻辑的合理性为例,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后发现,这种观念与客观的科学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争论如何终止?——柯林斯对实验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探讨对象。科学知识社会学巴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在对科学、技术争论进行案例分析时,提出“实验者回归”这一概念,指出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是互为因果的,实验证据不能作为终止一场科学争论的判定性标准;并用“经验相对主义纲领”对此加以解释,认为社会因素在终止科学争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结论是科学家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强纲领与科学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通过把社会因素引入科学知识的成因之中,进而消解了科学的客观性基础。经过分析发现,科学客观性内在地要求人们对科学理论协调性的追求,协调力模式给我们在科学客观性问题的解决上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尔、巴恩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总结概括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中的“强纲领”,确立了SSK的理论核心。在接下去的理性主义与SSK的交锋中,“强纲领”自然成为了这场争论的风暴中心。文章从“强纲领”所包含的四个信条(因果性、客观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入手,分析了“强纲领”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和认识论主张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体系的社会建构论,主张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科学知识的产生。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建构。这种建构主义的分析问题方式逐渐由科学观延伸到了技术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从SSK研究到SST研究的延伸,表明科学的人研究对技术的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默顿的公共知识观出发,同时参照SSK学派对默顿传统科学社会学的批判,力图从其源初发生的深度上来探讨"知识、个人、公共"三词。尝试从科学论述上升到公共语言的层次上对"科学论文制度在中国的异化"问题做出思考与剖析,以求为理论思考寻找到现实落脚点,最终能对现实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3.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science educators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ers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utilising insights from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to inform their work and research. To date, researchers in science education have focused on two applications: results of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science have been used to define new areas of content,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Nature of Science (NOS). This has included research in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S, and inclusion (or exclusion) of NOS themes in curricula. A second vein of inquiry has been investigations that consider the classroom as a microcosm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inquiry. Such research has included investigation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student‐to‐teacher interac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third ap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 the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s sociological phenomena. In addition to supporting scholarly research, we believe it can be a useful tool for illumin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eaching that 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policy 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thematic review of concepts from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 case of teacher work.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of two that will examine the claim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and the bearing of these claims upon the rationale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teaching. It is maintained that if the claims of SSK are true then there are serious, and educationally and culturally deleterious, implications which follow. The two articles will argue that, fortunately, the claims of SSK for the external causation of scientific belief are baseless. And thus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resist admonitions to accept the findings of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5.
"强纲领"作为支撑SSK学说的研究纲领,其所包含的四项原则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了相对主义的说明.虽然SSK的相对主义立场遭到了-些批判,但其注重从社会维度考察人类的认知活动,凸显科学知识中的社会因素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尔逊对SSK的关键性批评是它刻画科学的不充分性。SSK随意穿越知识与实践的界限,忽略科学知识各组分之间在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SSK未能把科学理解为在知识与实践的互动中进步的事业,同时也没有恰当地处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SSK恢复了知识与人的本质关联,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理论代价。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对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论述。从实在论的建构主义观点看 ,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具有开放性、具体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自然科学知识的性质与教育活动有密切关系 ,自然科学知识性质的改变对学校教育和课程改革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场点。这种研究一反传统的知识观,提出了社会建构论主张,认为知识不是“自然之镜”而是在实验室里被制造出来的。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而忽视其客观普遍性。其实,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科学知识增长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