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爱学""会学""主动学"的现代学法。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和价值1.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下,学生能够发挥主体的作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后,他们就会在意志的支撑下,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们也会能动地、快速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布鲁诺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有了"我要学"的意识,必然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一、巧设疑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首要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目前,有的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课。有些同学则认为,语文课不是一门科学,没有学头,学理工将来才会有用武之地。甚至说什么“要不是考大学考语文,我才不想学呢!”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为了端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我让学生以鲁迅弃医从文,以及科学家在搞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时,离不开文学水平的事例,谈谈对学习语文的认识。同时,我提出“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色彩浓郁,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应该说是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但是,相当多的学生对学语文表现漠然,缺乏兴趣.除了其它原因而外,和语文教师的讲课很有关系.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做到把课上得趣味盎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我作过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让学生能主动接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罗平 《中学教学参考》2010,(25):102-1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高万昌 《甘肃教育》2011,(11):74-74
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生如果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一定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并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胜等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本质的思想倾向和意识行动,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反之则没有动力和积极性.正如宋代程颐所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有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语文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能从中轻松地从事语文教学.学生乐学了,对语文科感兴趣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不是空话了.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沟通学生心理,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乐学、爱学、会学,有创见地学习的学风,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激发成就心理,激励学习动机 成就心理,是指人期望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心理。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充满求知欲.都有一种成就心理。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向预定目标发展,直至实现教学目标,由成就心理达到成功效应。当学生产生成就心理后.教学就真正做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就有了动力。如《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开讲…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在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都必须强调三个问题:学语文的原因,学语文的条件,学语文的内容。不然的话,学生大学毕业了,还会出现写不出一封令人满意的求职信;走上了工作岗位,错别字语病句将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恶劣的影响。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分来谈一谈,希望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拔动学生情感的心弦,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且学得轻松有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提高教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包罗万象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一名语  相似文献   

13.
初中任教多年,我每年都会遇到不少语文差生。这些学生对学习语文有畏难情绪,对学习语文往往失去信心,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学了成绩也不见得有起色,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动力,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造成了班级语文成绩难以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地2每带一届初一学生我便问:什么是语文?他们首先一愣,然后都眼盯着语文书。他们认为语文就是眼下的语文教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仅凭一堂课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是语文之源,学语文须拓展语文课堂,实施“五开放”,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理想融合。一、开放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精彩长期以来,师生手握一本教材,学课文,做练习,为学好语文做着奋力的挣扎,致使语文教材没有半点美丽的涟漪。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天地十分迫切。1、长期开展读一份报,读一本语文杂志,读一部小说,自编一本小书活动。每学期初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  相似文献   

15.
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开放语文课堂呢?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拓宽学习时空,课中活用教材,激活生活积累,课后延伸拓展,弥补教材不足等方法,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专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是写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练习,并把别人感到是负担的写作活动当做一种乐趣或需要;当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时,就会被动、应付、不自愿地进行。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育经验和有关研究证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相结合,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即…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淮安听了李刚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揠苗助长》,上这节课之前,师生互不相识,然而课上师生却配合得相当默契,主要是李老师使学生把"兴趣"当作老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有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常带有很多的无意性,所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进行探索学习;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也只有满怀兴趣的学习,才能掌握快,记得牢,效果好.学习语文就是这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当作培养学生成才的起点,把兴趣当作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地提高。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可见,培养兴趣是把学生引向爱学、会学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中心”,又指出了教师应该在情境的创设、教材的研读、教法的选择、课堂疑难的处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希冀以教师之外因,催化学生之内因,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学习能动性,继而使其会学自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朝着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会学。一、培养兴趣,让学生“要学”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是产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出来。1!建立感情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