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南岳寺庙的客体 ,即寺庙本身来说 ,它的发展与兴盛得力于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既是皇权伸向地方的触角 ,又是国家政权的某些象征。作为南岳寺庙的主体 ,即寺庙的僧众们来说 ,积极地参与了国家政权的活动 ,极力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使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幻化出国家政权浓缩了的影像。  相似文献   

2.
南岳衡山的宗教寺庙建筑数目十分惊人。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原始宗教的祠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以及南岳寺庙建筑的次生形式——书院和牌坊。南岳寺庙建筑是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而兴起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唐代是rr4:盛时期,清代则达到了巅峰。南岳寺庙建筑的格局是以半山亭为等腰线、以登祝融峰山路为中轴线而形成的。建制典型、规格高贵、选址幽深、分布广阔、造型各异、石墙铁瓦、佛道同寺、寺庙园林是南岳寺庙建筑的鲜明特点和独有个性。  相似文献   

3.
正如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南岳寺庙与地方社会秩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契合。南岳寺庙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佛寺道观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合流后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及寺庙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等。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汉籍回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 ,日本历代所创造的大量“汉籍”(汉文书籍 ) ,以及中国流失海外的典籍 ,由僧侣、使臣、商贾们携入中土 ,这便出现了日本向中国逆向输出“汉籍”的特殊文化现象。“汉籍回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阅读》2007,(12):6-7
1942年前后,抗战处于最困难时期。我党、我军向“敌后之敌后”推进,从政治、军事上瓦解伪军。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写在艰苦的年代、艰苦的环境,进行艰苦的地下斗争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周新华 《天中学刊》2001,16(4):79-8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上,先后犯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上的“左倾”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国际此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上的“左倾”错误,其真正发端不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而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特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左倾”错误与它在大革命时的“左倾”错误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熊猫故事     
《中学生物教学》2006,(3):F0002-F0002
2005年5月,受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委托,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在上海宣布大陆同胞将向台湾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好的大熊猫,此举得到了两岸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经过海峡两岸专家们的共同努力,终于从符合年龄条件的23只熊猫中优选出16号(雄性)和19号(雄性)作为大陆赠台熊猫。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台湾网、新浪网等媒体受权承办大陆同胞赠送台湾同胞一对大熊猫的乳名征集活动。在对征集到的七万多名乳名进行筛选后,在央视“春晚”上由电视观众投票产生最终结果:“团团、圆圆”为赠台大熊猫美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东、南、西、北”本来是人们司空见惯了的方位词,一旦被对联高手嵌入对联,便可使对联别有情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据说湖北某县有一个县长庆寿,向全县散发了一万多张请柬,号召百姓“自愿送礼”。筵前,来宾各呈寿礼,贵至金银财宝,贱至鸡鸭鹅,无所不有。唯有一位穷教师傲坐不动。县长的管家再三向他示意,他才慢吞吞地从荷包里摸出重礼——一张巴掌大的红纸。  相似文献   

9.
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极为黑暗,极为险恶的时期。在“名士不有全”的恐怖环境中,魏晋诗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要清醒,深刻。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对神仙幻境的渴求,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对人生短暂的痛苦和忧虑。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日占时期台湾寺庙建筑兴衰的三个阶段历史及其建筑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占时期台湾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六朝建康佛寺产生的时代背景、数量、分布,以及寺院组织结构和寺院经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六朝建康佛寺不是480所,而是700所左右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寺庙与民众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清时期,寺庙作为祭祀神灵的场所在中国城乡无处不在。清代秘密社会的一些活动,也常常以乡村寺庙为中心展开,因此,它为各地秘密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哥老会吸收并利用以往的秘密社会以及大众文化等因素,以寺庙为活动中心,在乡村社会形成自己的关系网,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宋代福建佛教在五代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达到鼎盛。笔者试追溯其原因并从四个方面即佛寺经济、佛徒数量、佛寺林立、佛教文化繁荣来论述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谭蝉雪 《家教指南》2001,(1):93-104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八日设道场讲经说法、行像.二月十五日营会供养、设供悼念佛逝世等.三月寒食清明设乐踏歌、上坟祭拜.每个季度未都举行罢四季道场,祈福禳灾.四月八日佛诞辰日有造幡、写经、四月大会、寺院礼佛、求儿女等活动.五月端午节僧官向节度使献物送礼,佛家以受气法供养十方诸佛.七月盂兰盆节整修粉刷佛堂、设盂兰盆道场、造盆破盆、户内祭拜、造花树、图像写经.  相似文献   

17.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唐五代时期对学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救助,分政府、地方官和民间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探讨。唐五代时期政府通过完善学校教育体系、给馆学学生提供食宿及免学子课役等方式,对学子进行救恤。不少地方官在任职地方兴办学校,并资助举子应举的费用,从而实现对学子的优恤。民间对学子的救恤体现在民间个人的助学、佛道寺观的助学以及乡学、书院等私学的发展对学子的救恤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双忠公"是潮汕乡村庙宇中最常见的神祗之一.潮汕地区的"双忠公"神信仰开始于北宋.在宋元之交与明清之交,这一民间信仰在该地有快速的流播.而潮州的官师、士绅、乡民对"双忠公"神的象征意义却有着复杂的理解.该文试图通过审视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社会阶层对待"双忠公"神的态度,了解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和乡土观念,以及民间宗教信仰所反映的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是秦汉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虽然南北双方的正常往来被阻断,可是南北的佛教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佛教寺院遍布我国南北各地,并渗透到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南北朝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