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系乒乓     
陈玲 《乒乓世界》2003,(5):i004-i005
在乒乓球迷群中,我就属于那种最基层、最业作也最活跃、最执着的一族、我九岁模拍、身经百战,到如今已经有44年的球龄了,虽说没打出什么名堂来,却从中体味到了乒乓球无穷的魅力和乐趣,我爱乒乓球,爱得不可救药,一天不打球,就觉得没精神;两天不打球,周身都不舒服;到了第三天就像得了病,我老公说我这辈子嫁给乒乓球了,白头到老,终生不渝。  相似文献   

2.
<正>乒乓球课是笔者所在学校体育学科开设的特色课之一,我有幸担任一年级的乒乓球特色课教学。我用心去教学,让学生们快乐地学打乒乓球、开心地练习乒乓球、从小爱好乒乓球;我用心去教学,快乐着一年级孩子们的文明有礼、常规形成;快乐着学生们对乒乓球学习的极大兴趣、对乒乓球练习的认真专注;快乐着学生们对乒乓球球性的逐步熟练、对发球接发球的点点进步……  相似文献   

3.
梦随风过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1995年的时候没在天津,如果我不是那么的关注那次乒乓球的盛宴.那么.那之后的十年我的生活将再简单不过。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工作.一切都会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乒乓球改变了一切.或者说得再准确一点.1995年的乒乓球改变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4.
我已经56岁了,最大的爱好就是乒乓球。我爱看比赛,自己也爱打两下,虽然水平有点业余,但也在聊城市举办的“科霸杯乒乓球比赛”中获得过名次,和年轻人混在一起打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挺满足了。  相似文献   

5.
刘凌君 《乒乓世界》2004,(7):i004-i004
奥运会乒乓球亚洲区预选赛4月9日至13日在北京市海淀体育馆举行。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我是一个有着43年球龄的乒乓球爱好者。我爱人在我的影响下也成了球迷。我们夫妻二人决定进京观看乒乓球明星风采。过一下球迷瘾。  相似文献   

6.
不说再见     
从1995年中国乒乓球队务战第43届世乒赛开始,我走近了这个集体,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我采访过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亚运会、我同球队一起分享过胜利,也和他们一起面对过失败。由于工作需要,从2002年起我离开了乒乓球新闻采访岗位,或许以后将很难再有机会手持话筒在第一现场采访大家喜爱的乒乓球运动员,但是这并不是说再见。事实上,跟随中国乒乓球队南征北战这么久了,感情上也难说再见。我的新岗位是在央视从事乒乓球比赛的转播工作,依然在乒乓球比赛的第一现场,和大家一起关注国球。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很朴素的文章,读后却让我很感动,因为我读出了老人对乒乓球浸润一生的深情。乒乓球因此也带给老人意想不到的快乐。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会运动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8.
美好的回忆     
刚上中学,我就成了乒乓球迷。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之后,我这个住校的中学生对乒乓球迷到了几乎“疯”的程度,只要不上课,我就泡在乒乓球室里,中午打了饭端着碗就去球室里排队,因打球听不见上课铃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同班同学柴慈钢是我的乒乓“战友”,  相似文献   

9.
毛煊磊 《乒乓世界》2009,(11):156-156
在中国,乒乓球有个特殊的称呼——国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称呼本身已经超越了体育。在接触中国乒乓球队的10年里,我这个旁观者也不时地感受着这两个字带给中国队的荣誉和压力。  相似文献   

10.
夏娃 《乒乓世界》2003,(6):12-14
采访乒乓球项目十几年,最近几次世界大赛都是带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启程。从感情上说,我希望中国队的每个参赛选手都有所斩获,希望中国队把所有的冠军都拿回来。从理智上想,如果每次中国队都包揽冠军,不仅不利于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对国内乒乓球市场也没有好处。冠军拿多了,国人习以为常了,乒乓球比赛便会逐渐失去悬念,少了魅力。  相似文献   

11.
年度事件     
《乒乓世界》2009,(1):24-41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创多项纪录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下届夏季奥运会举力蜮市伦敦的市长约翰森在一次聚会上发表了一番颇为高调的即兴演说,对将伦敦冠以“世界体育之都”做出了解释。他提到了起源于英国的乒乓球运动。约翰森说:“尊敬的北京奥运会东道主中国代表队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绝对优势显而易见,但这项伟大的运动也是在19世纪英国人的餐桌上诞生的。那个时候,人们给乒乓球起名为whiff wharf。现在我想对中国以及世界所有爱好乒乓球的人说,乒乓球终于要回家了。”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03,(2):22-22
2002年12月22日,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当我站在台上接受中国乒乓球杰出贡献奖的那一刻,也成为我在运动员生涯中写下的最灿烂的篇章。这枚奖牌的分量,可以说是我运动生涯中获得奖牌的总和,也是我对中国乒乓球事业所做贡献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李强 《乒乓世界》2014,(4):142-142
在河南南阳乒乓球界,经常会听人谈起一个首开先河的宗师级人物——董文治。他开创了南阳乒乓球的历史,带出了第一批乒乓人才,为今天南阳繁荣的乒乓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冬日里一个宁静的下午,怀揣着崇拜之情,我和南阳市乒协的金晓辉、崔志兴一起拜访了董老。  相似文献   

14.
夫妻乒乓缘     
谭世光 《乒乓世界》2008,(3):152-152
自从1959年3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后全国人民的乒乓球情结就被带动起来.我也是从那时起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武汉体院读大学的我学起了打乒乓球,没想到这一打倒成就了我的一段姻缘.  相似文献   

15.
排球故事     
我是一个喜爱运动的人,尤其喜爱那些一网之隔的体育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自然还有排球,都极喜欢,且水平不俗。可以证明“水平不俗”的具体事例:乒乓球得过一个炮兵团的冠军,这虽是二十多年前的战绩,近况却也不坏,在今年春节举行的中国作协机关乒乓球比赛中,我力战群雄,再次获得了男单冠军,现在奖杯赫然放在我的办公室,能证明我二十年前战果不虚。乒乓球水平,仅只是“县团级”,感觉再好也不行,相反倒是另外两项:羽毛球与排球,都充当过一个步兵师的代表队成员——“地师级”水平,还过得去。二十年前一个步兵师,且是驻扎在…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09,(4):10-10
如果说有哪个中国的体育项目在举国体制之下受益最大的话,那一定是乒乓球了。但是乒乓球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人们想象中清规戒律密布的王国,身处其中的人感受起来,乒乓球的圈子更像是一个家庭。在乒乓球成为国球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这个家庭的家长都是徐寅生。他行使一个家长的职责,但更多的时候却像一个长兄,中国的乒乓球圈子也因此保持着家庭的和谐气氛,而不是向家长制那边滑动。  相似文献   

17.
贾洪涛 《乒乓世界》2004,(6):i002-i002
乒乓球几乎成了我工作之外的唯一爱好。上学时进校队,工作后成为单位乒乓球运动的极力倡导者。然而,近年来我对国球这项运动逐渐失去了信心。打开电视,见我国选手摘金夺银也曾激动,可原来的那股热情已荡然无存。仔细想想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8.
提到管建华,熟悉乒乓球历史的球迷会依稀记得1987年世乒赛那场“让球风波”。正如那段岁月一样,管建华的乒乓人生充满着曲折。为了生活,她曾试图放弃,也选择过离开。辗转过后,乒乓球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如今,女儿管梦圆也成为一名乒乓球选手,延续着她的运动生涯。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04,(1):i007-i007
俗话说:人生四十不学艺。我人到中年,却偏偏对乒乓球动了感情。60年代,我出生在山村里,在我们那里,500多人的中小学合在一起仅有一副木板球台,只是少数男生的专用。尽管乒乓球是国球,但说来惭愧,过去我对它一无所知,甚至连每一个时代乒坛高手的名字也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20.
苏娅辉 《乒乓世界》2014,(1):152-152
最初对于乒乓球的概念,来自我那爱打球的亲爱的老妈。小时候,经常跟着老妈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我这个小“粉丝”还会帮着捡捡球,或者拿个球自己就到一边拍着玩去了。很遗憾,我没有遗传到老妈的乒乓球基因。而父母的“散养”教育方式,也从未要求我学习打球。虽然我不会打球,但是在还没上学时,竟然还得到过一个乒乓球比赛的奖,这事现在说起都觉得骄傲。那是妈妈所在的卫生系统举办的家庭运动会,可以自由选择参赛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