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军 《声屏世界》2006,(12):66-66
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右手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左手拿着话筒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画面“动人心魄”。让人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却非常稳定,甚至镜头上连一滴水珠都看不见。后来跟几位同学谈及此事,看过这条新闻的大都表示非常反感。为什么?传媒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当环境的守望者,进而让人们充分了解环境信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当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传媒就有明显的“异常依赖”,他们既希望快速获知相…  相似文献   

2.
吴军 《新闻记者》2006,(11):39-39
今年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某日临近傍晚时分,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机准备看看相关的新闻。这时,一个画面紧紧抓住我的眼球,至今仍记忆犹新:在狂风暴雨中,一个年轻小伙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因为是刚刚打开电视,笔者起初还以为是某一个不幸的人在回家的途中遇上了这场灾难,正在无助地呼救。最后还是呼喊者手中紧握的话筒提醒了人们:他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一些看过这条新闻的人对此大都表示反感。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以来,福建连续遭遇到的多场台风不仅让各界群众严阵以待,更给新闻传媒人士以新的挑战。怎样在台风报道中,不仅真实传达有效灾情信息,而且能够“出彩”,更为形象地让观众了解到风暴中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警醒,成为现在业内非常关注的话题。在这种种表达方式中,出镜报道成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①大众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如果缺少大众文化意识,是很难在传媒市场中立足的。在传播活动中,大众文化意识表现在从媒介功能到文本格调各个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树立与强化。传媒功能要有市场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传媒功能的主流认识都是政治功利型的。从维新派的“有益于国事”…  相似文献   

5.
"和谐媒体"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慎界定“和谐媒体” 最近以来。在人们论及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传媒的作用时。“和谐媒体”的概念被频繁使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需要新闻传媒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切实努力。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闻传媒,如果本身并不和谐.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和谐媒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因此笔者不主张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中太多地使用这样一个缺乏审慎界定的概念。而如果缺乏审慎的界定,它就很可能被误读。  相似文献   

6.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7.
2001年7月25日,本刊编辑部在京组织了以“湖北卫视媒介形象”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为什么我们要搞这么一个活动,这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本刊来看,我们最近的办刊方向是加大了对实践的关注力度和对理论动态的关注力度,对传媒理论和传媒实践的动态这几年加大了研究力度,特别是对“个案研究”,非常有特点的和在传媒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价值的传媒个案抓得比较紧,这也是受我们近几年中国电视传媒改革的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电视最近几年的媒体改革,从节目改革到体制改革到经营改革,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这个变动不仅在业内,而且在社会上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作为一个权威的核心期刊,专门从事大众传媒理念研究的杂志,本刊有责任来关注这样剧烈变化的传媒动态,有责任从中提炼大众传播的新理念。通过“个案研究”,对理论建设提供鲜活的素材资源,我想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其二,从湖北卫视的角度来看,这几年湖北卫视作为国内非常有影响的一家电视媒体,锐意改革,紧跟媒介发展步伐,应该说在东部和西部得到了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作为中部的一家电视媒体,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中部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几年推出了一系列新栏目,组织了大量媒体活动。同  相似文献   

8.
宋学青 《新闻窗》2012,(3):107-108
当人们按下摄像机的录制键,就开始在记录一段历史。不管记录的这段历史是否具有特别的价值,在不经意间它们往往都很容易被轻易地抹去。1994年8月21日第17号台风在浙江省瑞安市登陆,强台风正面袭击,造成了百年不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风暴潮灾害。台风登陆前后,温州电视台记者在狂风暴雨中拍摄了大量的镜头,对这次台风带来的灾祸及人们投入抗灾救险的事迹做了大量的报道。10年后,台风“云娜”又在浙江沿海一带登陆,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温州电视台准备摄制一部关于抢险救灾、回顾近些年来在温州登陆台风专题片的时候,发现过去留下的资料竟然是那么稀缺:10年前能侥幸留下的资料就是几盘落在了箱底的背包机3/4磁带,但由于录放机的淘汰,就是想翻录出来都成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06,(9):38-39
分布式环境会让人们进入一个IT资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分布式环境下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有足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朽木 《传媒》2002,(6):21
据说如今传媒——我这里主要指地方传媒,刊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东西正在多起来。好得很。一个证据便是批评报道、“问题新闻”的增多。看看现在的一些地方传媒,隔三差五便有“抨击性”、“揭露性”的报道出现,热闹得很嘛。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读出笔者的不恭乃至不以为然之味。说实在话,对以上这类现象作出不加分析的乐观的估计,我还真的不尽苟同。批评报道多不多,我说不少;批评报道多了好不好,我说太好了。问题是真的多吗,真的好吗?甭说  相似文献   

11.
陈栋 《今传媒》2005,(11):4-6
2005年9月,本是继“超级女声”后一个传媒平淡期。可就在此时,9月19日至30日的“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打破了近一个月的平淡,一场传媒风暴随之来临。北京、上海、香港,海内外近两百家媒体风涌云集,全程关注和报道了这一文化活动。可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没有一个文人或学者的归来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为了突出现场感,强调记者“在”现场,会千方百计抓拍一些画面语言非常丰富,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而且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行为也被非常明确地记录到镜头中,成为构成新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抢”新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顾怡 《新闻实践》2012,(11):31-32
2012年8月,西太平洋海面上很不太平,前后共产生了7个台风。其中有6个影响我国。5个在我国登陆。台风来袭,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关于台风的最新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都卯足了劲,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但在这样一场新闻比赛中,如果光讲传播速度,报纸肯定不占优势。因为第二天早晨当大家看到报纸时。所了解到的只能是昨晚的台风情况。输掉了时间,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依靠其他?比如更为详尽的科学解读,非常实用的防台手册,或者一种依靠文字传递的温暖情感……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为例,我们尝试总结这次台风报道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讲,传媒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人们判断社会是否和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是通过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是来自间接经验,而这些间接经验所依靠的材料更多的则是由迅速发展的传媒所提供的,许多时候,传媒现实就是多数人心目中的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生活中,传媒是干什么的?传媒是把现实生活中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鲜事物及时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人们了解当今的世界。新闻记者的责任,就是最新事实的传播者。我们笔下的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绝对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郝国庆  韦玲 《今传媒》2005,(11):37-39
当代传媒用“娱乐至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构一切,用丧失痛感、近而丧失知觉的“糖衣炮弹”使我们慢性中毒,在这种“甜蜜恐怖”下,任何试图执传媒之牛角进行人文运作的努力都闪现出某种悲剧美。而陕西电视台近年来逆风飞扬,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上的一些努力,试图用文化“  相似文献   

17.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海荣  王立 《军事记者》2013,(11):49-50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当前是一个媒介急剧变革的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衍生出的媒介产品,正在以无处不显、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威力构建着“微传播”的媒介环境.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连宋两君在大陆行的言谈中多次使用了“愿景”,这是祖国大陆主流传媒中过去难得一用的语词。但在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望”中,让“愿景”一词赫然正式亮相,体现了祖国大陆方面在语词的使用上都非常尊重对岸同胞的习惯与创意。  相似文献   

20.
张威 《新闻记者》2006,(3):72-74
68岁的澳大利亚首富兼传媒巨鳄凯瑞·帕克(Kerry Packer)2005年12月27日平静地离开了人间,给西方的圣诞节带了轻微震荡。正在度假的世界顶级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马上作出反应说:“我感到非常悲伤。帕克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成功者,他既是我的对手,也是我一生的朋友”。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说:“帕克是伟大的英雄,对于如何让国家更加繁荣,他有许多相当不错的想法,人们将怀念他。《”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发表了许多读者来信,称帕克是一个慈善家,大好人;但也有一些人在网上指责帕克曾经偷税、赌博、嫖妓,五毒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