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网球》2013,(9):24-24
今年温网,巴托丽、彭帅/谢淑薇分别获得女单和女双冠军,双正双反握拍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这种握拍方式的优势是定点进攻能力强,击球速度快,击球动作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缺点是全场覆盖面小,一旦被对方掌控主动后难以转守为攻。上世纪30年代末,澳大利亚人维维安·麦格拉斯(VivianMcGrath)和约翰·布罗姆维奇(John Bromwich)成为最早采用双正双反打法的球员,依仗这种全新的握拍方式,他们在赛场上取得巨大成功,都获得了澳网单双打冠军。此后,双正双反握拍逐渐被职业网坛所接纳。莫妮卡·塞莱斯  相似文献   

2.
擂台     
《网球》2013,(8):11
网坛"一满贯"并不少,巴托丽温网捧杯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你认为这个法国姑娘的大满贯冠军是昙花一现还是爆发的起点?你认为她还会获得大满贯吗?YES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管多少人诟病巴托丽今年的冠军"水"。  相似文献   

3.
姚昆 《网球》2013,(6):135-135
从打法特点来看,目前女子网坛和男子网坛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女单世界排名前150位中经常有六七名双正手球员,而男单排名前300位中都很难见到双正手球员的身影。男子网坛本来有可能出现一位双正手顶尖球员,纳达尔在10岁之前,一直都是采用这种握拍方式,但后来在叔叔托尼的强制要求下,最终改变了握拍习惯。当然,如果纳达尔一直坚持双正手打法,几乎不可能在  相似文献   

4.
虽然易景茜在法网首轮就被淘汰出局,但是看过那场比赛的人多半会对易景茜的表现报以赞赏的目光。 这场在最后输掉的比赛告诉我们,易景茜在技 术上并不是没有走得更远的可能。 从技术角度讲,如今女子网坛流行的是 更男子化的打法,速度加力量型打法将是女 子网球今后发展的绝对方向,欧美球员显然 要在身体条件上更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而且他们有十分良好的球员培训基础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子网球在将要到来的下个世纪里可能毫无作为,并且,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此前亚洲球员在女子网坛成功的先例是 日本人伊达公子,她曾进入过世…  相似文献   

5.
通过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双正双发持拍选手巴托丽2013年温网7场比赛中发球轮次、接发球轮次、相持阶段、关键分技战术与对手表现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巴托丽因受身体素质及持拍方式的影响,第一发球速度不快,ACES球不多,接发球在1区内角及2区外角相对能力不足,底线抽球得分能力不强,非受迫性失误多,但是通过有效训练及良好的心理状态、较高的运动智能有效的补偿了技战术的不足,创造了双正双方持拍选手获得温网冠军的历史奇迹。  相似文献   

6.
御敌术:削球     
同诺沃特娜驰骋网坛的那个年代相比,当下,几乎没有女球员再去使用切削技术了。海宁是为数不多者中的佼佼者,平击、上旋、切削,各项技术她都能够熟练运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女子网坛不再推崇“技术型打法”,而是较量谁能把球击得更深些,仿佛简单干脆的打法更奏效。威廉姆斯姐妹把这股风潮带到了网坛,屡试不爽,于是,包括莎拉波娃、德门蒂娃、麦什金娜在内的其他球员竞相跟进。绝大多数球员都只有一套战术策略,一旦无法控制比赛节奏,他们根本没有第二套战术策略来应对被动局面,只能寄希望于增强击球力量,以便重新掌握主动权。如此没有智慧含量的打法,无怪乎诺沃特娜前辈用乏味形容女网比赛。  相似文献   

7.
来信选登     
《网球》2013,(8):8-8
serra先生:我敢和你打赌,巴托丽肯定就是一贯王而已,她这次温网运气简直太好了,七场比赛没有遇到一个排名前10的选手。她怪异的打法也决定她不能持久地成功,看看她今年的战绩,在温网之前一次三连胜也没有,她的地位仍然只能说是个巨人杀手。——宁夏固原马金涛  相似文献   

8.
聚焦网坛     
《网球》2007,(8)
网坛问答刘致/武汉今年半个赛季过去了,请问亚洲人在今年夺得过ATP或WTA的单打冠军吗?《网球》:日本的森上亚希子5月份在布拉格夺冠,这也是她个人转入职业网坛10年来的第一个WTA女单冠军。决赛中输给她的是后来的温网亚军巴托丽。  相似文献   

9.
你能想象温网决赛在科维托娃,以及巴托丽或者利斯基之间进行吗?我能。巴托丽和利斯基今年本来都有机会闯进决赛——不只是理论上的机会,而是因为她们的实力。结果是莎拉波娃进入了决赛,这让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感到高兴。如今在对女子网球的报道上,电视台唯一在乎的就是:异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查克维塔泽是目前女子网坛最特别的球员之一,她集美貌、青春、智慧和技术于一身,几年来一直都在进步,被行家圈入有望夺得大满贯的大名单中,但她也频遭质疑——除非位列她之前的球员出现不测,否则,Top3甚至 Top5都可能是查克维塔泽的终极目标,而她本人也经常感慨自己不再年轻,感慨女子网坛的快速更迭,比她更年轻的新生代球员也许再过一两年就要抢班夺权了。  相似文献   

11.
朱茜  陈功 《网球》2012,(2):52+54-57
正手可以轰出两百公里时速的炮弹,在女子网坛,能造成这样的杀伤力的,除了利斯基之外,怕只有威廉姆斯姐妹了。去年的温布顿,利斯基就是靠着这双拳头,将刚刚赢得大满贯的李娜挡在了门外,并随后成为了温网历史上第二位凭借外卡闯进半决赛的女子球员。  相似文献   

12.
姚昆 《网球天地》2023,(6):34-37
<正>今年温网,男单8强中出现了两位非种子球员,与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尤班克斯相比,另一位“黑马”罗曼·萨弗林无论打法还是性格,都显得平平无奇。但在俄罗斯男子网坛这批球员中,萨弗林的起点并不比其他人更低,如果以梅德维德夫、卢布列夫和卡恰诺夫作为参照,那么萨弗林显然有理由将世界排名前10当成下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3.
神话修辞术     
谢明 《网球》2013,(8):6-6
穆雷的伟大胜利让全英国的媒体为之疯狂,BBC不在其列。穆雷的胜利并没有让执拗的批评者们转移视线,BBC犯下的一个错误被一直揪着不放,主持人因沃戴尔在女子决赛之前的直播中说了一句:"巴托丽就从来没有好看过。"这一句话在一个小时后就为BBC引来了700人次的抗议,巴托丽夺冠之后这个数字翻了十倍,之后这个事情被迅速放大,延续到穆雷夺冠四天之后。BBC新闻时事部主任詹姆斯·哈丁开始向公众道歉,向巴托丽道歉,同时也责成因沃戴尔道歉。如果我们知道因沃戴尔的完整语序,我们就知道他并非完全是用漂亮与否来评论巴托丽的价值,他接着说:"她永远无法变成莎拉波娃那样的人,她永远也长不到5英尺11英寸,她从来也不会拥有一双长腿,所以她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她只能成为一个网球场上最顽强,最坚决的斗士……"够了,只要有前面那一句就够了,性别歧视,当BBC的这个尾巴被人揪住不放之后,即使是巴托丽本人的宽容  相似文献   

14.
美丽心计     
Marina 《网球》2013,(10):148-148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告别赛,也没有任何仪式,巴托丽宣布了退役这个在别人看来很重要的决定,犹如她的温网冠军,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快,让人猝不及防。对于大多数中国球迷来说,巴托丽这样的选手是不讨喜的。因为她的长相不符合传统的审美观点,她的球风怪异的也够可以,她的举止又有些出位,所以每每提到  相似文献   

15.
胡力涛 《网球》2013,(9):126-126
在刚刚开打的美网上,我们没能看到两位著名的法国球员,一个是特松加,一个是巴托丽。前者只是暂时的,后者很可能是永远的。在网球场上,球员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由头脑传达给身体的。但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宣布自己再也不想打的时候,这个决定通常是由身体告诉头脑的。巴托丽只是又一个例子而已。8月15日,在成为温网新科冠军后出战  相似文献   

16.
欣赏巴托丽的比赛,你总是能轻易找到悬疑片的紧张感,她是那种时时刻刻让你会紧绷神经的选手,要么她在追逐别人,要么她在被别人追逐,并且,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分会发生些什么,因为即使在分与分之间的间隙,她也像击剑选手那样在空挥着球拍,这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下一分她会怎么做?空挥是她保持专注的方式,或许可以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因此在2007年温网半决赛那惊天一战中,她击碎了最强的海宁,让她的温网梦想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诡异  相似文献   

17.
不经意间发现纳达尔身上融合了当今女子网坛几大高手的特点,胡三胡四地乱划几字,拿这位叱咤红人开开涮。纳达尔与德门蒂耶娃:一根筋的打法相似度:70%还是不得不提到费德勒那句颇有酸味的“One-dimentional”,男子网坛也许没有比纳达尔打法更单调的选手了(限高手级),正如女子网坛很少有像德门蒂耶娃那样“死不悔改”的球员。德娃永远是底线两个大角度的强力抽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主动抑或被动,她永远以野兔般快速的步法无论到位与否,不顾一切地进行回击。德娃的对手时常眼睁睁地看着她在极其狼狈的情况下打出一记快速精准的回球,然后…  相似文献   

18.
1937年5月13日。38岁的苏珊妮·朗格伦通过古老的麦克风面向罗兰·加洛斯的露天球场上的15000名年轻人娓娓讲解着网球运动的竞赛规则。有谁能想象得出画面中的女子竟是历史上第一位转入职业网坛的球员,从1919~1926年,她只输过一场比赛,1922年的温网女单决赛她更是创下了纪录,22分钟赢得比赛。胜利还不足以证明她的迷幻魅力。巴黎女子天生的优雅气质和自我性情在挥拍跑动中弥漫着  相似文献   

19.
2004她们凋谢     
雯子 《新体育》2005,(1):56-57
2004年的女子网坛属于俄罗斯“红粉军团”,她们包揽法网、温网和美网三大满贯赛事桂冠,占据WTA 年终总决赛8 席中的5 席。而昔日在世界女子网坛呼风唤雨的威廉姆斯姐妹、比利时双姝海宁和克里斯特尔斯却非伤即病。    2004,她们凋谢,2005……  相似文献   

20.
22岁的辛吉斯曾经是万千网球迷的偶像,但是在女子网坛越来越向力量化和男子化演变的今天,技巧型的辛吉斯再也难以在壮女如云的女子网坛重返巅峰。伤病缠身的她现在已经彻底地丧失了复出的欲望。辛吉斯说:“现在复出网坛已经不可能,而曾经复出的计划现在也已经没有了意义。”辛吉斯曾经五次夺得大满贯赛女单冠军头衔。她在16岁时就夺得了澳网女单冠军,成为20世纪最年轻的大满贯赛单打冠军。16岁就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温网冠军。辛吉斯共夺得了35个单打和34个双打冠军,并在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上坐了209周之久。目前的辛吉斯正在学习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