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淑娟 《四川教育》2006,(11):26-26
[编辑观点] 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更多地体现在对问题讨论过程的调控上。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问题过浅 ,讨论开展不了 ;问题太深 ,讨论无法开展等失控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 ,以达到预期讨论的目的。1 .有效的调控具有思维的导向作用课堂问题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偏离正常轨道 ,呈现散漫无序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当教师提问 :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学生一定回答 :一脚一脚地爬。尽管学生知道是一脚一脚地…  相似文献   

3.
张健 《新疆教育》2013,(8):38-38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导学案为载体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教师“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  相似文献   

4.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教学形式。怎样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呢? “课堂讨论”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即: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设计讨论题;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适时地诱导学生讨论;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讨论的目的要求和讨论题的深广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表现才能的满足,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陈欣生 《教育导刊》2006,(12):23-24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导”与“放”的尺度,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使美术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幼儿在各种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愉悦身心,完善人格,全面提高素质。一、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导”与“放”所谓“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幼儿进行行为、情感态度上的引导和技能技巧的辅导。当幼儿学习兴趣不浓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当幼儿不能正确掌握技能时,教师给予指导;当幼儿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几个“度”。课堂提问要选好角度。教师提问时所选取的切入点应独特、新颖、有创意;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深度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疑难性,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但又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广度,指教师提问时应把握好知识的覆盖面,问题不能过于茏统、模糊;课堂提问要有高度。教师要挖掘出历史学科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谈感想、启示、建议,以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情感的升华;课堂提问要讲梯度。问题要有难易之分,深浅之分,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导演下由学生主演出来的。作为起着“导演”作用的教师,不能只懂得一些“导”的艺术,更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的线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导演下由学生主演出来的。作为起着“导演”作用的教师,不能只懂得一些“导”的艺术,更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的线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课堂讨论是连接师生思维活动的桥蚌埠二中郜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课堂讨论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时刻。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掌握好讨论的方向。如讲解“行程问题”,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慢车在前...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这个“导”.是引导、指导、疏导。教师的“导”是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即“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绝对权威”地、全包全揽地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通过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使兴趣变成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要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摧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情境、故事、“破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问题.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要导在关键点和难点上,导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涪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要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减少无意义的“精力耗散”。教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预设”在学生学习语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考虑如何营造对话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等.这是推动掌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身的讲授言语,如开课时导语的精心调计.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策略等。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闪烁师生双方智慧火花的课堂.是和谐、民主、平等、进取的瀑堂。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非是回到过去的老路.绝非是教师“主宰课堂”.搞“课堂霸权”。  相似文献   

11.
羊剑 《四川教育》2013,(11):33-33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把应有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但是这样的课堂并非要抛弃教师的指导,相反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让教师的“导”高效起来呢?我认为把握导的时机很关键,教师的“导”一定要为学生好学而导,要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2.
曾庆兴 《文教资料》2010,(18):149-151
本文主要从课堂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出发,讨论了课堂讨论的相关细节,教师应把握的"组织—调控—评价"三个具体层面。首先,需要重视课堂讨论的组织,宏观组织方面教师应该营造整体氛围,确定讨论整体目标;微观组织方面教师还应该关注讨论准备和分组。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地实施课堂讨论的调控,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并关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拓展。最后,教师还需要处理好课堂讨论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口头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空气,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本文通过几个案例的叙述,找出课堂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视学生出现的偏离或错误,扮演好“公正法官”的角色;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力求口头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口头评价的恰当时机,评价要具有独创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整体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一、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源于教学需要。因此,教师要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善于捕捉时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中没有提问,就成了死水一潭,而连珠炮式地提问,又使被提问的学生没思考的时间。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把握时间,才能使提问变得有效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阵,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  相似文献   

16.
施云 《云南教育》2003,(25):26-26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教师导得有多好,学生学得有多好、学到了多少。要真正提高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度。1.引导思考要适度当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不能紧紧盯住问题的答案,而应注重学生产生答案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适度的引导。如果引导浅,学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引导得太直白,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因此,把握好引导的适度问题就成了教师教学中应当要完…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开放的课堂,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现象: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可由学生来探究,方法可由学生来摸索,结果也可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为主体绝对化,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而教师也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成了课改实践中的一大盲人.事实上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艺术的激励、引导、调控.相反若放任自由,则“探究式”无异于“放羊式”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容易发生偏离,思维难以深入,钻研数学问题难免会缺乏深度和广度,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引导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的引导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是沟通“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导”的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沟通”让学生主动“学会”并“会学”。“导”虽然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但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因势而利导,审时度势地选择最佳时机,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导”的效率。 一、导在答问“偏离”时 小学生年龄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求快,容易犯粗疏的毛病。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理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课堂学生的答问 ,以激励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应该是每位教师乐于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一、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不能仅用“对了”、“错了”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 ,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 ,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思维的优劣 ,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调控 ,矫正思维的偏差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如在学习“倒数”时 ,为了引导学生探求带…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讨论既能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质疑问难,取长补短,受到激励和启发,又能较好地体现课改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但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要掌控好温度,更要把握好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必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建立在深度基础上的有温度的课堂讨论才会有效并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