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纯真年代》的两个中译本的语言风格略加比较:第一种译文显露出一种现代气息的风格,而第二种译文保持了源语风格,在翻译质量上两种译文并没有明显界限;并证实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译入语读者能够找到译文与其认知环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对外宣传应该注重传播效果,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最大关联,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对汉语报刊新闻的英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并以最佳关联性为指导对国内几家知名报刊中的汉语新闻标题英译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姚晓鸣 《红领巾》2005,(6):126-127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的翻译原则和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使译出语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本土化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廖冬芳 《考试周刊》2011,(74):28-30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境和意图的概念出发,结合翻译实践,探讨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中餐菜名的翻译要以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为基础.译名必须在译入语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中餐菜名的翻译还要以实现菜名所传递的意图为准绳.译名要适度而真实地反映出菜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5.
好的诗歌翻译能使读者有用译入语欣赏原作的感觉,原诗的情美、意美、和音美可以在译入语读者的心中复现.如果把创造过分寄托于各种翻译传统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就难以成功地传达诗歌的美.下文通过对两个译稿的对比,从形式和意义的传达的角度来说明打破枷锁才是成功的诗歌翻译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蒙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7.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视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听话人/读者的认知语境而定的动态问题,而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目的在于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为沟通的需要而进行的.译者是联系译出语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纽带.译入语文化及其读者以及译出语文化是影响译者翻译取向的一些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瑾 《海外英语》2011,(11):307+320
法国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也叫关联原则,它是关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原则。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应超越单维语言层面,寻求最佳关联,并获取最佳源文语境效果,以引发译入语读者的共鸣。跨文化的隐喻理解与接受需要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