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项工作,总是由基础与结构等几大部件所组成,犹如建筑工程分为基础设施,外结构和内装饰。我想编辑工作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它也有确定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等几个步骤。我把选题、组稿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加工就好似内装饰。比喻未必恰当,但确定选题和组稿的工作是一部书稿质量的基本前提,是毫无疑问的。假如一部书稿的选题、组稿工作基础不好,即使是技艺高超的编辑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不否认有些较差的书稿经过编辑的加工可以达到出版水平,但这仅是“内装饰”而已,  相似文献   

2.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3.
一部书稿,一篇作品,能不能出版或发表,应该由谁说了算?这好象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某人写了书稿,找出版社得不到出版,就给某领导同志写信,强调自己的书稿质量如何高,社会如何需要,出版意义如何大。这样,且不管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只要领导大笔一挥,予以同意,就等于拿到“令箭”,出版社再有不同看法,也不得不照办。也有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出版社决定出版一般学术性的书稿,某人有不同意见,也随意干预。这样都不好。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不好的积习,到现在还远远没有解决好。审定稿件有这个问题,处理其他事情直至司法部门在执  相似文献   

4.
选题的好坏,决定着一本书的质量,透过选题也可以看到一个编辑的水平。选题不理想,好比一个婴儿从胎里带来残疾;对先天性的不足,再费劲修补也改变不了根本面貌,痴呆儿变不成聪明儿,丑八怪变不成西施。不妨说,选题是一部书稿的灵魂。那么,选题怎样才算理想?每个编辑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从一组书稿的由来和发展,谈谈我当编辑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5.
1997年11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一女子被抛尸弄口》一文,十分引人注目。问赶出在该文行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不清,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据分析,案发地为抛尸现场”,这句话作何解?难道歹徒就在抛尸现场作的案吗?不可能吧,如是这样,此案留下的蛛丝马迹肯定很多,而且歹徒也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弄堂口就作此案的。我想作者想表述的是否指“案发地离抛尸现场估计不会太远”之意,如是这样,加一个“估计”、“不远”之类的词语,不就可以了吗?如此精确的分析,对于启发过往行人提供破案线索,并对犯罪者形成威慑力都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中的“巧”与“快”文川在编辑工作中,制定选题和选择作者是书稿成败的关键。这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看法。进一步讲,选题构想得巧,就为书稿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想得巧,再加上行动快,那么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编辑和作者来讲,选题想得巧,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一选题,是出版社打算出书的题目。在一般情况下,书籍的出版是选题的实现;出版社出书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选题工作质量。有人说,出版社工作主要是两件大事:一是订选题,二是找作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选题的制订,比找作者还要难。因此,也可以说选题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出版社的基石”。任何出版社、编辑室都要抓选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抓法?如何抓得得当?则大有研究的必要。在三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  相似文献   

8.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在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时我不明白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正因为不明白,我就老是默诵它捉摸它,直到40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我想,这句话如果落在今天某些编辑手里,恐怕早被删改成“我家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了。这么一来,简练则简练矣,可它还能够让人记住40多年吗? 起初我想,先生这样写大概是因为北京的枣树多。的确,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很少没有枣树的。后来才逐渐明白,先生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因为那不  相似文献   

9.
选题策划权益罔议王钟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未成产品的“点子”可以当成“紧俏商品”卖钱,未经出版社包装印刷的手稿已然在有的城市公开拍卖。那么,一个未成书稿的创意构想呢?不错,出版社可以对之实行奖励,但就获奖者而言,还不过是一种聊胜于无的恩赐,远非应享...  相似文献   

10.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电脑已经“入侵”图书出版王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图书编辑基本上没有利用电脑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编辑界不少朋友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往往苦于不得其门而入,其实,让电脑辅助编辑,实行起来并不困难。 1.电脑辅助选题 选题是编辑工作中最首要、最根本的一个环节。目前的工作方式仍停留于“拍脑门、想点子”的经验主义方法上,难免狭隘,有时不免“撞车”。那么,如何在选题工作中利用电脑? 选题本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的基础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这种调查研究工作,就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具体来讲,我们可以用电脑“数据库”应用软件来建立各种各样的“选题库”。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已选题库”(避免撞车)和“备选题库”(以备选用)、“获奖书选题库”(社会效益好)和“畅销书选题库”(经济效益好)及“双效益选题库”、“专题选题库”和“综合选题库”、“出版社级选题库”和“编辑室级选题库”及“责任编辑选题库”,等等。这就可以避免“平时不烧香,临时  相似文献   

12.
观点摘要     
胡国臣: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编辑管理体制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国臣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讨会”上说: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编辑同时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稿加工,由于发稿出书任务重,编辑2/3的精力放在了书稿的审稿和加工上,选题策划的力度远远不够,被动选题占了较高比例,造成选题整体质量不高。许多国外大的出版公司内部的编辑人员基本上都是策划编辑,而审稿工作基本上由公司外部人员完成。而国内出版社大多还是以传统的工作模式为主,编辑既做选题策划,又做书稿加工,虽然有一些出版社实行了策划编辑制,但…  相似文献   

13.
"河南人"现象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段时期,关于河南人的话题被热炒不断,各大小报刊纷纷围绕河南人做选题,一些出版社也来凑热闹,市面上已有《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等书在热卖,网上大量的贴子也争得口水四溅。在这喧嚣的论争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呢?为什么大小媒体上一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一轮到河南人,就没一个好人了呢?憨厚淳朴的“刘老根儿”(东北人)不也卖过拐吗?  相似文献   

14.
同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偶尔谈及“搭配书稿”之事,大家所见皆同。所谓搭配书稿,是指作者或编写单位把一部书稿交某出版社出版时,将另一部书稿作为搭配,也要求给予出版,否则,前一部书稿亦不交出版社出版。这种搭配来的书稿,有的不是适销对路,有的质量低劣,如果不用这种搭配手段是不容易被出版社采用的。但是,这种搭配有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有些出版社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只看重某书稿有利可图,有的仅编写单位就订购若干万册,所以宁  相似文献   

15.
罗勇 《现代出版》2001,(3):20-21
目前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各出版社的编辑在工作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以一些小型出版社尤其是小型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感触最深。与实力雄厚的大出版社的编辑相比,小出版社的编辑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1)竞争上的不平等。大出版社所拥有的雄厚实力使得社会各界均给予格外的关爱。小社编辑们琢磨出的一些有潜力的选题也往往由于“庙”小请不到“真神”而无法启动;即使是策划好的选题、组好的书稿,也随时有可能被大社“抢”走。(2)通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抵消了大学出版社身处人才密集的大学校园这个优势。的确,身处知识…  相似文献   

16.
精诚与精品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有一篇感人的讲话。细读这篇讲话,感动之外,我还有些说不出的感慨。你想,堂堂一位党的总书记,日理万机,对新闻工作者还要把话讲得那么细。比如他们讲到新闻工作者应该发扬严谨细致的作风时,就要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可谓耳提面命。读后沉思,是总书记殷切有加呢,还是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是“一丝不苟”,没有“精益求精”,老有“差错”出现? 这样一想,心里便惶促得可以。 是的,我们不是时常看到报刊上出现的差错吗? 标题错了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语法上好像也无法可循,“无错不成报”的说法竟出在编校人员之口。这样的氛围中,亥豕鲁鱼之错几乎就算不得错了;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开口出错的事也是家常便饭。而这  相似文献   

17.
谈谈书稿三审的“好”与“快”冶金工业出版社郭历平书稿“三审制”是出版社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并对提高图书质量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出版工作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时,三审工作如何做到既“好”又“快”,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18.
甲方说,国内好的出版社多的是,你们不就一个地方出版社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乙方则说,说得对,国内好的作者也多的是,你们算老几,傲什么?以这样的一种深层心理为交往基础,当然最后就难免出现本地作者找外地出版社,而外地出版社又找本地作者这样一个“远交近攻”的出版怪圈。对于江苏文化产业来说,它最大的痛苦是想“堕落”、想“表现得特别差”,老天爷都不给你机会。但是很显然,这一点也恰好表明了江苏文化产业在内在机制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对按照小农意识形态复制出来的小利益集团,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有一个比喻,说他们就像是“一群冲进瓷器店的劫匪”,其对于社会利益的破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个贴切的比喻,也许是最值得南京出版界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农场广播站的播音员,一九八一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稿.刚开始,我连续向报刊、电台投稿上百篇,却只被采用了两篇。这时,有个同志对我说:“你不给编辑抹油,还想多上稿?”真是这样吗?新闻干事老吴却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农场一名年轻的报道员为了多上稿,特意拎了一桶豆油,专程赶到一家报社向编辑“请教”,受到了编辑部的批评.还有许多老通讯  相似文献   

20.
翻开成功发展的出版社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耀眼辉煌的数字:即码洋、实洋、利润等年年翻番,年年递增。这些成功发展的出版社,让人惊叹它的飞速发展,更让人想探究它的辉煌业绩从何而来。我认为,一个出版社要能成功地发展,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选题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线,社长、总编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选题上。1.选题结构必须合理。任何出版社都必须处理好拿大码洋的图书、一般图书和精品图书、获奖图书的比例。一个出版社没有拿大码洋的图书,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就很难开发精品图书和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