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一月,长达八年之久,波及八省之广的三藩之乱,是十七世纪后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它对清朝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颇有探讨研究之必要.现就三藩之乱的背景、清政府对兰藩之乱的解决与平定三藩之乱的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和是乾隆后期的重要人物,其权势之盛,无人能及。虽先前之张廷玉、鄂尔泰、于敏中等,亦有所不逮。且和当政年久,潜弄魁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清朝社会的中衰。  相似文献   

3.
日本年来,对于职业指导之设施,有组织,有计画,有研究,积极进行,不遗余力。最近文部省规定:高等小学,一律均办职业指导,寻常小学至第五年,亦须有职业指导之设施。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一致致力于此。在社会事业方面,虽无职业指导之名,而实际  相似文献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署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相似文献   

5.
清代有很多反清的秘密结社,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爵滋在敬陈六事疏中曾提到一些他所知道的名号说:“以臣所闻,直隶、山东、山西之‘教匪’、河南之‘捻匪’、四川之‘嘓匪’、江北之‘盐枭’、江西福建之‘担匪’,‘刀匪’,及随地所有不著名目之‘棍匪’、‘窃匪’。”实际当不止此。在许多秘密结社中,主要的有白莲教、天地会和哥老会。这三个著名的秘密结社,目标虽都是反抗清朝的统治,但是,“教”与“会”之间的源流、组织和活动区域却各有不同。白莲教是在清朝以前就已经在中国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个秘密结社。在十四世纪时,它已将摩尼教、弥勒教、佛教、道教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杂揉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教义;并用这种教义把被压迫者团结和组织起来,向  相似文献   

6.
启功的祖先,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之子、乾隆之弟。虽后被列入旁支,荣华几近全无,但母亲还是十分敬畏这个特殊家世,每年的祭祖简直就是她的图腾。  相似文献   

7.
《小学青年教师》2012,(2):27-30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相似文献   

8.
清朝学人沈钦韩以一代通儒,长于考证、辞章之学,寄意经世,而非埋首故纸、漠视世情者能比。其论学虽主汉学,但对考证学风的弊端察之甚切,对宋学也非一味排斥。针砭排击今文经学,不遗余力,而经世所凭借的思想资源,则在史学。学思深睿,议论明骏,晚清史学经世思潮的掀起,钦韩与有功焉。  相似文献   

9.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是封建法律之集大成者,其地方司法管辖虽未有单行的诉讼法规以及系统完整的条款予以规定。但从其司法审判的实践中还是有迹可寻的。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传统的国家,我国现行司法制度虽受大陆法系影响极深,但也不能忽视其所受到的封建司法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阁     
清代内阁虽名为“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的中枢机关,实则清朝一代大政所从出,并不在内阁,而在议政大臣,后来则在军机处。清代内阁沿于明而不同于明。明初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胡惟庸,罢丞相不设,永乐以后,大学士以五品官(编修、检讨、侍读、侍讲等)入阁办事,品级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兼尚书、侍郎则加官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所以明中叶以后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清代则不同,大学士初为满一品、汉五品,嗣改汉为二品,后定满汉均为正一品。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实则大学士如不兼军机大臣,等于空的兼衔。考清入关前,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弘文  相似文献   

11.
却说,当日愚公欲使子孙免去翻山越岭之苦,决计除太行、王屋二山,天帝感其心诚,延其寿,至今健在。因二山高大无比,而公止以锄、畚箕、耒耒吕,用牛、马挖之,运之,虽历时久远,仅去十之五六。其间虽有数人敬之,止敛财资之,未有用力者,其苦也;亦有数人为一睹愚公,请长寿之秘,亦无所得。且说,今日已是公元2001年,科技突飞猛进,愚公等因久居山中,乃不知。一日,有一旅者迷失道,至公家中,恰逢公下山小憩,问之,大惊,稽首曰:“小可久仰公之大名,今日一见,虽死亦无憾。”公奇之,遂促膝而谈,公自将数千年来之经历告之…  相似文献   

12.
夜游潜山记     
七月盛夏,至星月仍酷暑难耐,遂夜游潜山。汲自然之清凉,感山风之畅爽。 初信步闲游,虽微风习习,然衣衫淋漓。姗姗于路,气躁而心郁。闻林中鸣蝉跌宕,亦有同歌之感。依稀萤虫闪见,欲扑之而不忍。  相似文献   

13.
明清鼎革,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最终成为新兴的清朝的藩属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家交涉、军事征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突破了明朝的限制开展国交,1627年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1637年丙子之役后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朝调整对朝鲜的政策,双方关系改善,到康熙后期两国步入典型而稳定的宗藩关系轨道。对《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的大量史料的探究可以理清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清代千叟宴,始于康熙朝,繁盛于乾隆年间。它既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又是清朝皇帝与臣民同乐的大型活动,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在乾隆五十年达到一个高峰。在这次千叟宴上,尚氏家族有五人参加,其中包括"逆臣"尚之信和罪臣尚之瑛的后代。本文认为:他们的应邀参加千叟宴,反映了尚氏家族与清朝的关系在经历吴三桂之乱后依然非同一般,一方面他们感戴清朝的恩德,另一方面清朝仍然眷顾他们,尤其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尚之信之死远不是投降吴三桂那么简单,清朝对广州庚申事件中尚家的处理仿佛心里有愧。  相似文献   

15.
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黄河水涨,河南祥符三十一堡段漫口,水灾殃及河南及周边省份。虽时值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清政府仍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修治决口。通过对此次祥符堵筑决口的全过程的了解与研究,并总结其抢筑决口经验,可对现代的抢险救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相似文献   

17.
西夏,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迄至1227年亡于蒙古,历时347年(881—1227)。较之同时代的辽(916—1125)、金(1115—1234),宋(960—1279)诸朝,可谓长治久安了。清朝学者赵逢源便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偶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所以能够立国长久,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大量擢用汉族士大夫(即知识分子)从而扩大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基础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18.
清朝光绪初年的一个秋夜,在京师,一位容貌清古、长身鹤立的老者,伏案吟诵着屈原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忽然,他拍案而起,感叹道:“咽咽楚吟,岂独千古诗人之祖,抑亦百世贞士之泪也.”.这位老者,就是学者、词人和书法家端木埰.  相似文献   

19.
管士轩 《教师》2014,(24):5-7
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自先秦以来皆是一脉相承的,其道统与学说及追求大同社会之宗旨虽历千载而不曾改变。孟子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孟而后至今,又两千多年,圣人之事业、圣贤之道统,莫非又无来者而濒临断绝……  相似文献   

20.
《鬼谷子·持枢》: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