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30-133
南戏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创作,被称为四大南戏之首的《荆钗记》,是婚恋题材的南戏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荆钗记》通过钱玉莲和王十朋的爱情故事,完成王十朋和钱玉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其独特的婚恋观,同时表现出反封建的社会意义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牧羊记》是宋元南戏重要的剧目之一,其本事来自正史,可是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加工和修改,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着重分析剧作中与史实的相异之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经典情节对同题材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历史剧的逻辑链中,探析南戏《牧羊记》的发展演变。给予其准确的艺术定位,明确古代历史剧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邦启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32-34,50
《和番记》是安徽省池州市独有的傩戏剧目,与“宋元旧篇”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及广东潮州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等剧情内容一脉相承,演唱声腔与“徽池雅调”青阳腔、目连戏声腔构成皖南高腔体系,其兼容儒、佛、道等宗教合理内核,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本文就傩戏《和番记》基本情况、与南戏之关联、声腔之特色、文化之功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全元戏曲·赵氏孤儿记》的剧目说明提出三点商榷意见。一、赵氏孤儿题材南戏非由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直接影响出现 ,亦非产生在元代后期。二、该剧目说明根据景李虎《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及版本源流》一文提要而成。然景文所概括的赵氏孤儿剧目的版本源流既不确也不全。三、《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并非徐元所作。毛晋于《八义记》下署名徐元 ,造成有清一代著录上的误会。而徐本则是更接近史实的本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情况作了大概回顾,对其研究的不同方面以及研究深度作了简单介绍。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对此剧的关注并不多,南北《拜月亭》的比较,《拜月亭》与其它戏剧小说比较以及其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从研究深度上看,对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至今尚无定论,而在艺术审美方面则流于浮泛。这说明对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关注并不够,研究还不成熟,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75-78, 95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中引用了许多有别于佛教题材的中国儒学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使其更具文学韵味。此外,这些典故对于作者研究、中日文学文献交流研究以及《日本灵异记》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互补互证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根据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改编的一出古典名剧。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评,反响极为强烈。在旧有的评论中,有直接来自宫廷的,也有来自文人名士的,唯有来自民间的评论,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所闻极为寥寥。在能够见到的评论中,褒多於贬,肯定多于否定。最初赏识《琵琶记》的要推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代吕天成的《曲品》赞《琵琶记》为“神品”,说它在戏曲中是独占鳖头的。陈继  相似文献   

8.
<正>“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百篇。魂断团圆后,笑移春草前。春风芳草碧,莺啼艳阳天。”这是1962年老舍先生在观看莆仙戏剧目《春草闯堂》后所做的诗。莆仙戏以莆仙方言演唱,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县、仙游县及其周边方言区,亦称“兴化戏”。它滥觞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历经九百多年而不衰,至今仍活跃于戏曲舞台上。它不仅代表了莆仙一带的文化艺术成就,也传承了宋元南戏的遗韵,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  相似文献   

9.
略谈南戏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戏文,简称南戏。它和北杂剧相对称,却比北杂剧产生要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戏曲。 南戏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开始萌芽,南渡时(约一一二七——一一三○左右)始为盛行,当时叫“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一九○——一一九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完整的戏剧形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赵贞女》、《王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明徐渭《南词叙录》把《赵贞女》、《王魁》作为南戏之祖,并称之为“永嘉杂剧”。温州又名永嘉,亦即指的“温州杂剧”,也就是说的最早起源于温州的南戏。  相似文献   

10.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绣榻野史》,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记云“存,明万历刊本,半叶九行,行十七字。眉端有评,版心下题‘醉眠阁’。”这就是他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说的日本“文求堂田中庆太郎”的藏本。他说,书题“卓吾李贽批评”,“醉眼阁憨憨子校阅”。不标回数。卷首序末有缺文。当即憨憨子所叙者。此外,此书还有二种版本:一即“日本宝历甲戌《舶载书目》载有“江篱馆”校本上下二卷,未见”;另一为“情颠主人著”,“小隐斋居士校正”,别题“灵隐道人编译本”。笔者所见之《绣榻野史》则为上下二卷本,目录页题为“延寿新书目录”。每叶为十一行,行二十  相似文献   

12.
《拜月亭》是宋元南戏的重要剧目,通过比较嘉靖《风月锦囊》选本同明末清初《六十种曲》选本,发现在曲辞、宾白、情节结构、人物角色行当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分析,窥探《拜月亭》剧目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进一步了解明中后期南戏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白兔记》为"四大南戏"之一,其版本系统大致有三个:(一)成化本与汲古阁本尽管出入较大(前者比后者少八个段落),但仍属于一个系统;(二)富春堂刊本;(三)明嘉靖进贤堂所刊《风月锦囊》所收本。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白兔记》似尚有另外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14.
元代著名南戏作品《琵琶记》,以其对民间故事的成功改编,悲剧结构的成功设置,甚至是在情节上明显的疏漏,制造了一出较为典型的悲剧。文章分析了剧本改编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点,并认为其结构的缺失之处在于,在本剧的后面部分关目中,以由“悲”转“喜”的大团圆结局对其悲剧性有一定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程溶《耐寒斋诗钞》在国内几部大型目录书中的著录一直存在出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已较为准确,但没有指出前代目录书中的缺漏,这导致新出《安徽文献总目》也沿用了《皖人书录》中“道光二十二年”的失载。根据考察,《耐寒斋诗钞》有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和民国钞本两个版本留存。通过比较不同目录书中的差异和对两个版本进行比刊可知,“道光二十五年”是正确的成书时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对象并非“家刻本”,而是民国钞本,因此其统计的诗歌数目是钞本存诗数目。  相似文献   

16.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明清有不同类型的“被”字句,宋元时期的口语作中,一些独特的“被”字句与一般的“被”字句,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唐三藏西游厄传》全书有131个“被”字句,将其分析和的结果与《西游记》进行比较,可以从语言特点的角度为辨别《西游记》不同版本的源流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在伦敦发现并购回的明永乐初年编撰的《永乐大典》残卷,内收有三种戏文剧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是第一次发现的完整的南戏抄本。一九六七年,上海嘉定县又出土了明成化刻本《白兔记》。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个南戏刻本。这两次南戏剧本的发现,都是我国戏曲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把成化刻本《白兔记》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放在一处阅读、对照、印证,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大有意义。它向我们提供了前期南戏的活动地点,演出状况,展示了南戏剧本的基本面貌,还能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18.
《娇红记》是一篇长达一万七八千字的传奇小说,在文言小说中是空前的巨制。它不仅篇幅之长是创纪录的,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有新的突破。只是以往的小说史论著很少讲到宋元以后的文言小说,象《娇红记》这样比较浅俗的作品当然更是不屑一顾了。《娇红记》产生于元代,明人书目都题为“虞伯生编辑”。托名于有名的文人学士虞集。近人根据丘汝乘的《娇红记杂剧序》,才知道是清江宋梅洞所作。宋梅洞名远,他的生平不大可考,只在《元草堂诗馀》里收了他的一首《意难忘》词,据此了解到他在元初与滕  相似文献   

19.
《情探》旧名《王魁负桂英》、《活捉王魁》,是京剧、川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保留剧目之一。有的演出全本王魁负桂英,也有的只演出《阳告》、《阴告》、《活捉》这几场。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剧目。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这个剧目是南戏最早剧目之一,以后八百多年来,戏文、杂剧、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此剧演出。宋官话杂剧有《王魁三乡题》一本,话本有《王魁负心》,戏文有《王俊民休书记》,元柳贯有《王魁传》,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至明代,则有阙名《桂  相似文献   

20.
泉腔梨园戏残抄本《朱文走鬼》,乃宋元南戏佚篇。其作品艺术风貌的形成深受闽南鬼神观念的影响。闽南鬼神观念不仅决定了《朱文走鬼》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还左右着情节关目的设置与发展,同时促成了作品诙谐娱乐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