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魔鬼的苹果     
现在谁都知道:马铃薯能吃!精明的日本食品商还率先烹制出油炸马铃薯片,出口世界各地呢。可是在从前,马铃薯在法国却遭到了冷遇。法国的牧师们视马铃薯为洪水猛兽,说它是魔鬼的苹果。人们受了这种谬论的影响,把它当作了毒害身体的不祥之物。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原先也是这么认为的,可一次囚徒生涯却使他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堆怪薯薯     
大"薯薯":马铃薯 对,就是我们熟悉的土豆.这位"大薯"在南美洲曾是神圣的祭祀食品呢.不过,它刚传入欧洲那会儿,欧洲人认为这种生长在地下的块茎与魔鬼摆脱不了关系,把它列为巫草,说它会传染可怕的疾病,所以当时只有吃不起面粉的穷人才吃它.还好,后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大概挺喜欢吃马铃薯的,为它正了名,这才让它的地位一路飙升,在欧洲地位仅次于面粉.马铃薯的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很高,又能填饱肚子,种起来也容易,它成为世界三大薯类之首,真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保卫马铃薯     
马铃薯原产美洲。法国农学家从美洲引进马铃薯时,却遭到了人们顽强的抵制。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经过研究,知道一旦法国农民栽种这种作物,粮食的产量就会提高一大截。由于马铃薯  相似文献   

4.
军刀     
邓羽 《中学生天地》2005,(11):48-49
从有热兵器开始,枪口的刺刀就是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最早的刺刀是装在软木塞上,近距离作战时插在枪口上的,由法国人在1640年装备部队.可想而知,这种刺刀非常不牢靠--而武器最忌讳的就是"不牢靠".1688年,法国人研制成了使用卡榫和滑动槽固定的刺刀,很快这种刺刀就流行起来.由于没有刀柄,它只能装在枪口上.而后来的多数军用刺刀都将刀柄和滑动槽结合起来,使得它既是匕首,又是刺刀,所以我们在谈现代军刀时,往往也是在谈现代刺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三棱军刺,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大家军训时可能会接触到56式半自动步枪,所以请特别注意:三棱刺是一种沙场利器,它造成的伤口很难处理和愈合,伤者往往会迅速失血而死,所以千万不要用它来开玩笑.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近年来"双语教学"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的出现可谓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但结果却不客乐观.有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开设了诸多科目的双语课程,例如:地理、生物、化学等等,但结果却不理想,归根而言是教师资源的缺乏.双语教师不单单是会说一种语言,而是要会灵活运用这种语言教学.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为"双语技能".  相似文献   

6.
邱琳 《地理教育》2003,(6):70-70
一忌心理排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地理,在众学科中往往处境尴尬--理科生认为它是文科科目,文科生却又认定它是理科性质,理也不爱文也不爱,"众叛亲离",境遇凄惨.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初学地理的同学身上.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路线斗争中,被斗争的往往是错了的;去斗别人的,却往往是对了的.对了的人胸怀很宽阔,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现在,不少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也有宽阔的胸怀,也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有些人也做领导了,却一直说不出口,无论怎样也觉得"允许别人犯错误"这种话不是自己说的.  相似文献   

8.
当高产抗病的马铃薯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为了提倡种植这种马铃薯,法国当局花大力气宣传,但效果甚微,优良马铃薯似被冷落,于是有人出了一个怪招。在各地种植马铃薯的试验田边,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此举  相似文献   

9.
琳琳,吃饭了     
一种刺激,开始时感觉强烈,后来次数多了,就不会感到强烈了.老师说这种现象叫"适应".可是这种现象在我身上却起不了作用. "琳琳,吃饭了!"这是妈妈那高亢得能穿山越岭的叫声.  相似文献   

10.
蔡正清 《辅导员》2011,(21):24-24
当高产抗病的马铃薯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为了提倡种植这种马铃薯.法国当局花大力气宣传,但效果甚微,优良马铃薯似被冷落,于是有人出了一个怪招。在各地种植马铃薯的试验田边,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  相似文献   

11.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以编年史的方式反映了19世纪前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作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它取得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相似文献   

12.
楚辞本为一种新的诗体,其诗只是相对于诗经的四字一句的"四言诗"而言,但它终究是体现着诗的特色.同时,它受楚文化,楚音的影响很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这种特点后来延续发展为长江中游一带的地方音乐,即所谓"楚声"、"楚歌".正是这种地方音乐陶冶了楚辞的特殊格式--"骚体诗".这种诗体不同于格律诗,它多奇变,特别是"兮"字的运用,虽然仅是增加了一个单音音节,但是使句子突破了四言诗的平板格式,显得灵活而富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倾倒英国 我这么说,是因为有一种与英国女王一样鹤立鸡群的花卉,在英国也赢得了非同寻常的仰慕. 在非洲南部好望角地区,有一种被当地人视为"自由、吉祥、幸福、快乐"的花.由于这种花的外形酷似天堂鸟,所以得名"天堂鸟花".它的学名是鹤望兰. 1973年,当这种奇异花草被人们从原产地南非带到英国后,英国人立即被它的独特姿态迷倒了,他们甚至露骨而谄媚地将这种艳丽无比的花卉称为"不可言喻之花".  相似文献   

14.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图书馆的礼仪要求是妇女的著作在书架上不能放在男性作者书的旁边,除非他们两人是已婚夫妇. 1590年,法国发明了高跟鞋以后,男人们穿上了它,用来显示权力地位"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15.
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其作用在于它的"无批评".这种方法不强求学生接受,不造成心理压力,但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读者》2009,(1)
100多年前.有一道数学题难倒了全世界的数学家,它是:2的67次方减去1是质数还是和数?这是一个数论的题目.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破解它的难度却一点儿也不比"哥德  相似文献   

17.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欧洲封建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各国反动势力视法国革命为洪水猛兽,恶毒地咒骂它是"法兰西瘟疫"、"革命的多头蛇".他们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妄图在法国复辟封建的波旁王朝,进而巩固欧洲的封建制度.第一次反法同盟(1973年2月——1797年10月)197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各国封建君主如丧考妣,预感到自己的末日也将来临.同年2月,在英国的积极策划下,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西班牙、撒丁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他们  相似文献   

18.
德尼·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当时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首领.被称为"近代百科全书之父".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他一生清苦,虽屡遭教会和封建王朝迫害.却始终为反对封建主义而奋斗不息.他意志坚定、素质良好、洞察力强,富有自由思想,终于成为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述家和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可就是这位举世瞩目的作家,成名前写的作品却很平平,他焦急万分,去拜福楼拜为师.机会难得,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本,穿越时空,跟随莫泊桑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拜师之旅.  相似文献   

20.
[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教学的——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可以说,这种"家常"似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也比较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但是,仔细想之,这种"家常"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它虽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在这种"接受性学习"的环境下,"主动性学习"的动机慢慢被抹杀.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