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限长度的单层碳纳米管的导热系数是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NEMD)进行研究的,本文对导热系数与温度和直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研究了长度为24.5nm的具有不同直径-(6,6),(7,7),(8,8),(10,10),(15,15)的碳纳米管在温度范围为200-700K内的导热系数。值得注意的是单层碳纳米管的热导率在200-700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而且降低地越来越平缓。与小管径的单层碳纳米管不同,具有更大管径的单层碳纳米管具有更高的热导率。  相似文献   

2.
<正>碳纳米管是一种由SP2碳原子组成的碳纳米材料,呈六边形排列的石墨层卷曲而成的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中空纳米管,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是径向尺寸的103~106倍,可达1μm甚至1mm,因此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长径比,也可以看成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烯卷曲而成,层与层之间保持约0.34nm的距离,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量子材料。从几何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针对碳纳米管的制备工艺的相关专利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碳纳米管工艺发展方向的研究现状的观点。在碳纳米管材料制备行业起到指引作用。碳纳米管属于一种一维纳米材料,其可以被认为是由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单层石墨烯可以卷曲形成单壁碳纳米管,多层石墨烯可以卷曲形成多壁碳纳米管;根据碳纳米管导电性的不同,碳纳米管可以呈现金属性或半导体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5-666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所陈立桅研究组长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能研究。在最新的工作进展中,他们利用介电力显微镜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检测超细超短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的困难。首次通过检测低频介电极化响应研究了不同长度单壁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导率对长度的依赖性较大,而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关于二维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分形维数评价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码尺法。由于采样间距r和长度L(r)对二维轮廓曲线的分形维数D值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Barton给出的十条标准轮廓曲线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分形维数D和变异系数CV随采样间距区间的变化规律,得出采样间距区间为0.1~1.2 mm时,D值有较好的稳定性,其变异系数不大于0.05;其次,设置不同采样间距间隔,分析分形维数D值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最佳采样间距;最后,提出一种新的与采样间距有关的粗糙度系数JRC的分形维数评价方法。通过与JRC试验反算值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值,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长碳纳米管束制造新法利用传统方法制造出的碳纳米管束长度通常只有几十微米,其应用开发受到局限。由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伦塞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却取得了突破,他们利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合成出厘米级的由单层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束。他们制造出的碳纳米管束最长达到了20厘米,状如人的发丝。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向制造可用于电子设备的微型导线等迈出的重要一步。中美科学家在研究中对合成碳纳米管常用的化学气相淀积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化学气相淀积过程中加入氢和另外一种含硫化合物后,不仅能制造出更长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用碳纳米管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电动机,它的直径约为500纳米,比头发丝还要小300倍,能够在电压驱动下转动。纳米电动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设计的。这所学校的亚历克斯·蔡特勒等研究人员在7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电动机的旋转叶片是一片金叶,长度不到300纳米,叶片安装在一根由多层碳纳米管做成的转轴上。多层碳纳米管由多根口径不同的空心圆管套在一起,两端装有二氧化硅制的电极,将它固定在一块硅片上,碳纳米管的周围还安置了另外3个电极。在碳纳米管与其中一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就能使它带动金叶…  相似文献   

8.
我国合成出最长的碳纳米管我国科学家不久前成功合成出3毫米长、形状酷似牙刷的定向碳纳米管列阵,长度居世界之最,使我国在“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的研究尤其是合成方法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1991年被人类发明的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前沿     
《科学中国人》2022,(18):14-15
曲面上组装复杂三维结构及电子器件的新方法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张一慧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力学引导的逐级三维组装策略,使得平面薄膜或器件可以在众多三维曲面上变形为复杂的三维结构或器件,包括规则曲面(如半球面、圆柱面、螺旋面和双曲面)和仿生曲面(如缠绕的藤蔓、人脸、类大脑、主动脉和心脏等)。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摩擦力传感、微型机器人可控运动、宽视场光学成像和流速测量等众多领域,基于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者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对逐级组装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十余种不同曲面基底上设计制造了几十种具有不同几何构型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碳纳米管(CNTs)是管状纳米级石墨晶体,为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层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状结构。由日本科学家于1991年发现。常用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碳氢气体热解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其原子排布与键合方式、尺度及拓扑学因素等,赋予了其极为独特的结构和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CST Microwave Studio,数值模拟了复合结构偏心对缓变截面波导开放式同轴谐振腔电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外导体的轴线同时存在平行偏心和倾斜偏心时,改变了腔体的边界条件,从而导致开放式同轴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品质因数和场振幅下降,使谐振腔的有效长度(即形成驻波的长度)变短,减小了开放式同轴谐振腔回旋管振荡器中电子束与电磁波的互作用强度,使得起振时所需要的电流增大,器件的输出功率减小。复合结构偏心产生的影响比平行偏心或者倾斜偏心单独存在时更为严重。因此,在开放式缓变截面波导同轴谐振腔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发生复合结构偏心。  相似文献   

12.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1纳米=10~(-9)米)。 1991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制得的碳纳米管,促进了纳米技术的加速发展。碳纳米管直径一般为几纳米到几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采用锚杆进行边坡超前支护的设计问题,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进行了分析。FLAC内建的零厚度接触面单元用以模拟锚杆和岩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据此计算锚杆加固后边坡的安全系数。数值模拟分析发现,锚杆的倾角、长度、间距等因素对加固后边坡的安全系数有明显的影响,是边坡加固设计中需要优化的项目。对一个理想边坡的分析结果显示:锚杆倾角为15°左右时加固效果最优;锚杆的长度达到一定值(6.0m)后,边坡安全系数不再随锚杆长度增加而增大;边坡的安全系数随锚杆间距增大而降低。FLAC对超前支护边坡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边坡的开挖设计,是解决开挖导致边坡破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Ni/AI2O3催化剂催化裂解甲烷叮制备大管径的碳纳米管,反应时间的加长只使得碳纳米管的长度增加,而管径并不改变;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生产符合VLS模型;反应温度对碳纳米管的管径影响很大,因此要制备相同管径的碳纳米管时,必须严格按制反应温度;氩气对管径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中学综合艺术楼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位于连接上部结构的斜板和地下室顶板之间。该结构前三层均存在柱距大于30 m的大跨度,最大柱间距超过45m。由于柱距过大,且还要考虑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移动空间,难以设置统一的隔震层。经过分析,在高于室外地坪1.3 m处设置整块斜板来连接上部结构,并在该板下端设计了一系列尺寸不同、位置不同的上下支墩来布置隔震支座,隔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赋予其十分奇特的化学、物理学、电子学以及力学特性,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不同的应用领域里都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在简要介绍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及其应用,并展望了碳纳米管在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信息》2003,(16):28-28
美国科学家用碳纳米管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电动机,它的尺寸比头发丝的粗细还要小2000倍,能够在电压驱动下转动。这种分子电动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设计的。研究人员在7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电动机的旋转叶片是一片金叶,其长度为300纳米;叶片安装在一根由多层碳纳米管做成的转轴上。  相似文献   

18.
选用开源有限元软件OpenSEES材料库中的缝单元Compression-Gap来模拟相邻结构之间的碰撞,建立一个相邻的11层与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碰撞模型,并利用一组已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静力倒塌试验数据对模型中采用的材料本构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相邻结构间距为无缝和规范缝情况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不同值时碰撞对相邻结构的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碰撞作用会使11层结构正向峰值位移减小,负向峰值位移增大;4层结构的正向和负向峰值位移均减小。碰撞作用还使11层结构的正向层间位移角在4层以上增大,在4层以下减小,负向层间位移角整体上在各层均增大;4层结构的正向和负向层间位移角均减小。此外,无缝情况下碰撞对结构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均大于缝宽为规范缝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大龙  韩建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282+285-282,285
所谓超长结构,是指结构长度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伸缩许可间距者,如室内或土中的框架结构为55m,露天35m;剪力墙结构相应为45m和30m;地下室外墙或挡土墙相应30m及20m。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2)
随着微电子领域朝着微型化的不断前进,产品封装密度越来越高,微焊点的尺寸和间距也日益减小,电迁移现象更加频繁的出现。本文针对一种Cu-Sn-Cu结构互连微凸点,基于ANSYS软件,研究了不同Sn层高度以及结构对称性变化对凸点内部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得到了电流密度在不同结构下的分布规律,为实际电迁移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