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在相继出版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作品中,对中国故事进行多元、个性化重述,其创作文本同时具有故事重构性特征.作家立足于中国传统故事资源,借助"反记忆"式故事重构叙事策略,一方面完成对中国故事的接续,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大胆创新,打破原有故事叙事框架和情节,使之符合美国故事叙事范畴、当...  相似文献   

2.
"文革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记忆",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对"文革记忆"的研究本质上是对"过去"、"现在""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作品内容多源于自己的生活,其小说堪称时间和记忆的艺术。通过记忆书写演绎叙事个体记忆选择、家族群体记忆追寻,表现自我独立成长和地域群体认同意识,探究记忆书写重构的本质。门罗在时间与记忆中穿梭,建构了自己完美的作家人生。  相似文献   

4.
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部分,它传递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记忆有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功能,这些认同功能的实现贯穿政治记忆唤醒、重构和刻写的全过程。政治记忆的激活和刻写必须借助文字、图像、仪式、空间和文化等载体。当前,政治记忆面临着虚无化、遗忘化和娱乐化等风险。要通过“记忆之场”建构、影像呈现、仪式展演、故事叙事、个体化书写等来激活和刻写政治记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历史叙事题材的日常化择取、对编年体历史书写的戏仿和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展现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最为生动鲜活的人类生存场景,更多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并推广基于语义记忆和语言重构的记忆加工,帮助孩子摆脱文本束缚,使文本与自身语言体系实现真正的有效叠加。基于语义记忆和语言重构的记忆加工,不是追求原文重现的100%记忆,而是70%,甚至20%的记忆,外加100%独立的主体重构。  相似文献   

7.
韩少华 《中文自修》2009,(10):48-50
有人说,记忆是一个储蓄罐,积聚着人生的财富;也有人说,记忆是一个大包裹,拖累着行进的脚步。“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赫克斯科如是说。记忆,好深沉的词语!记忆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记忆》的文本深处,倾听智者的解读,参悟其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记忆库,而早期记忆更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残雪的童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在"文革"中她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她经历了一个不幸的童年.众多的批评家从残雪的作品中找出了他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残雪在书写这种记忆的同时,也在对"文革"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在<思想汇报>中,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由于受压追而思想发生严重异化的人.透过这个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革"给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民族英雄记忆建构与塑造的重要时段。晚清时期,在民族主义传入和民族危机加深的特定情形下,有关民族英雄的历史记忆被知识分子们视为重构国族、挽救危局的重要精神资源,从而得以大量出现。晚清时期民族英雄记忆的建构集中表现为英雄系谱的编排。众多系谱中,革命派编织的融入"排满"理念的宋明英雄系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民族英雄记忆中的主流叙述。民国建立后,"排满"思潮消退,民族英雄记忆亦在五族共和的新局势下摆脱了单一叙事,呈现出多元化、日常化的书写特征。不过,由于民族英雄作为政治符号的特殊性,其在民国时期被建构出来的形象依然难以接近本真。  相似文献   

10.
所谓记忆,就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积累经验的表现。”(章志光语)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指向未来,使人的心理成为一个连续的、发展的整体。有了记忆与表象这个桥梁,感知才得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情感与意志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心理才能逐步形成。没有记忆的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状态,没有记忆这一智慧宝库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就不可能产生在此基础上的联想、类比、概括等各种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了。所以记忆是“心理发展与智慧发展的奠基石”。就人的实践活动而言,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均离不开记忆。因为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熟练知识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离开了记忆就无法积累与发展知识经验,也无法掌握各方面的技能与技巧。正所谓“前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奥尔唐斯女王》的叙事特征集中表现在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四个方面。为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运用的近乎完美的叙事技巧充分显示了莫泊桑的小说叙事才能。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过分的思辩机制叙事的损害,也由于研究中“实用主义”式的误构,致使教学论研究的知识形态-教学论知识呈现出“非合法化”的状态。而要使之恢复常态,步入“合法化”的轨道,重构就成为自然之事。以“非合法化”叙事为参照,可解构出“立足现实,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教学论知识“合法化”的范型。  相似文献   

13.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第六代”的作品主要有这样两大类:其一是,表现青年“自我”、张扬青年“个性”主题的一类。其二,是体现某种“先锋”精神的一类。同大众所熟悉的“第五代”相比较,“第六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先锋”:“第五代”的最鲜明艺术特征一是“空间对于时间的获胜”,二是宏大叙事的、关心并靠拢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态度;三是追求民族化的风格。而“第六代”他们并不讲究光与影、场景与造型的象征艺术,也没有“第五代”所钟情的对喜丧歌舞等大场面的渲染,而是特别注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讲述的方式通常是王朔式的,既漠视主流意识形态又极端“个人化”,因而可以说,“第六代”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和纪实主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本围绕王安忆《长恨歌》历史叙述表现形式展开论述,指出作品中“违反历史真实”的观念被消解,表现出王安忆对历史观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使学独立于历史,还原其“第一要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赞英雄,抒写历史,形成一种文学的滚滚洪流,国家叙事抵抑个人的浅吟低唱。但由于女性作家偏重阴柔的审美倾向注重内心体验的天性,在国家叙事的洪流中.也难以抑制女性内心的泉流。茹志娟的《百合花》就属于这种女性在国家叙事中的个性化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和《遥远的温泉》有着明显的诗化叙事倾向,其诗化叙事艺术又具有颠覆传统叙事性小说的理性规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重叙事视角叠置,非性格化典型化叙事,叙事逻辑的颠覆,非中心化叙事等方面。阿来小说的叙事诗化倾向有着自身的独特原因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