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现实正是如此。人类在不断地遭到环境的报复,今天我们正在吞食着人类盲目行为的恶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  相似文献   

2.
师法自然,再造良好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人们提出忠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步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  相似文献   

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古人高远的志向和探索浩瀚宇宙的渴望,如今,在现代人手中已经变为现实。1957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在仰望了千百年后,太空,对人类来说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蕴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而现在它却陷入了乳汁枯竭的境地。这使我们想到恩格斯的忠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黄河在历史上灾害频繁,但主要是水灾。尽管历史上旱灾也很频繁,但其所造成的危害与水灾相比,要轻得多。但在本世纪后半期,黄河又出现新的环境问题,这就是断流。断流对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甚至提出  相似文献   

5.
王渝生 《金秋科苑》2012,(14):17-21
本期“科普讲坛”主讲人: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研究员王渝生主讲标题:《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专家精彩语录:A.马克思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掠夺,自然界都会加倍报复人类。与其说科学是“双刃剑”,还不如说人类是“双刃剑”,科学是客观真理,它像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给人类带来灾祸。科学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人类怎么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一群老鼠将被送上地球轨道。当然它们不是去太空旅行,而是肩负着实验任务。为什么要让老鼠上太空?在地球上,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都需要重力。如果重力消失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肌肉会变得松弛;因为钙质流失骨头会变得脆弱;身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也会下降等。宇航员在太空里生活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虽然人类真正进行太空探测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自从人类第一次在地球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以来,人类已经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项目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现在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期待着进入宇宙,开发太空。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以来,人类梦想成真。然而,茫茫宇宙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存在较强的宇宙射线。那么习惯了重力环境的人们进入太空生活时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些反应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成了人类的宇航先驱。 1957年11月3日,在苏联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上,一只5千克的小狗莱伊卡捷足先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人类在太空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太空中的杂物日益增多。这些杂物包括:已停止工作(已失效)的人造卫星,火箭运载器的末节,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时脱落的部件,助推器部件,运载火箭或人造卫星的碎片(卫星或火箭可能因偶然原因而炸毁,也可能按照事先安排的计划而被炸毁)等等。所有这些杂物在近地轨道上累积起来,形成所谓的太空技术垃圾。目前,越来越多的这种垃圾已经对宇航员构成现实的危险,特别是当宇航员走出飞行器在开放的太空中工作时,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9.
自1957年前苏联把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至今52年的时间里,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 000多颗各类航天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邀游。你能想象吗,人类活动在地球周围产生的垃圾碎片比陨星还要多!时至今日,太空中漂移着5 000万片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残骸。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中逐步走向辉煌,与此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界可怕的报复:“蓝天白云”对不少城市人已经陌生,人们已习惯于呼吸污浊的空气,承受天降酸雨的痛苦,人类生存的地方成了自然界最大的垃圾箱,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反思。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对地球做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商业性清理大拍卖,这一过程结束时将给人类留下一个备受污染、肮脏不堪的污星。”而丹尼  相似文献   

11.
太空环境保护自从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被人类送入空间轨道的太空飞行器已经超过4500个,由此产生的废物一直在地球外空间运转。这些被称为“太空垃圾”的废物将长期污染外层空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最近公布一份报告说,有些太空垃圾可以在空...  相似文献   

12.
航天侦察兵     
1996年12月24日,俄罗斯发射升空的“生物型—11”号卫星,除载有2只猕猴外,还有蜗牛、果蝇、甲虫等和一些植物。这是继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将狗送入太空轨道以来的又一次太空生物试验。在人造卫星与其他宇宙飞行器内携带各种生物,不仅可以研究宇宙飞行在剧烈振荡、超高速度、失重等状态下对生物体的影响,而且也是对卫星上的生命保护与遥测系统进行最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马佳 《今日科苑》2007,(13):27-28
科技是把双刃剑,这是句老生常谈的话了,就在人类逐渐走向太空深处实现自己的探索之梦时,也给太空带去了它一定不想要的东西——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一同围绕地球轨道飞行的太空垃圾开始受到航天部门的注意,它们实在已经开始威胁太空探索的安全问题。而欧洲航天局对太空垃圾处理的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据欧洲航天局近日的报道,最近取得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厌氧细菌来"吃掉"宇航员在太空路途中产生的废物。  相似文献   

14.
王腾蛟 《百科知识》2003,(11):11-12
“神舟” 五号飞船载 人升空,中 国是全球第 三个把人类 送上太空的 国家,这既 标志着国力 的强盛,也 意味着我们探索地球之外的星球的开端。而人类探索太空有哪些利弊,又克服了多少困难呢?  相似文献   

15.
航天技术是专门研究和实现人类活动如何从地面扩展到太空 ,利用那里的环境条件开发空间资源的一门新兴高科学技术。近半个世纪 ,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并为扩大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眼界 ,不断探索空间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开辟了广阔前景。2 0世纪 5 0年代中叶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拉开了人类开发宇宙的序幕。从此 ,世界航天活动以其惊人的速度在深度和规模上迅速扩展 ,创造出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就。 196 1年苏联载人飞船“东方 - 1”号发射成功 ,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伟大创举。 196 9年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10月,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前苏联拜科努尔基地升入太空,奏响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序曲。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过去了,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最后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着。那些曾经辉煌过的"金属体",伴随着使命的结束,被遗弃在太空,变成了金属碎片,最终成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2008年,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电脑  相似文献   

17.
打开电视,马上可以看到各地“卫视”精彩的节目;拿起小小的手机,立刻可以与远方的亲人通话;通过卫星云图,人们可知三天内气候变化情况……这些,都有太空人造卫星的功劳啊!人类飞向太空50周年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飞船在茫茫太空飞行过程中,宇航员为完成某项科学试验,或者为排除飞船因遭“太空垃圾”撞击而发生的外部故障,或者为修理其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等,需要离开飞船到舱外进行太空作业。那么,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行走”的呢? 宇航员在太空的所谓“行走”,实际上是用安全索紧紧地与飞船联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太空中的家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国际空间站目前正在组装。它们既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远途空间飞行的中转站,同时也是人类在太空中生活的家。空间站与我们在地球上的家园大相径庭,由于所处的太空环境所致,使得空间站设计得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它与我们所想像的“家”相去甚远。地球上的家,为我们遮风避雨,而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房子却要为我们遮挡太阳风,还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20.
王渝生 《今日科苑》2012,(18):31-34
专家精彩语录:A.马克思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掠夺,自然界都会加倍报复人类。与其说科学是"双刃剑",还不如说人类是"双刃剑",科学是客观真理,它像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给人类带来灾祸。科学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人类怎么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B.也就是说,一千年前,中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