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争第一     
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漫不经心的提问。 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谁?”不料,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是谁。于是,教授又自鸣得意地提了几类似的问题。非常奇怪,第一个问题的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而第二个问题的案却几乎没有人知道。 万教…  相似文献   

2.
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接着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不料,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09,(9):50-51
课上,万教授经常会提出一些看似不值一提的问题。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谁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的名字?"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声音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没人回答了。有人小声嘟囔:"书上好像没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又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这次没人敢回答,不是忘记了  相似文献   

4.
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  相似文献   

5.
《好同学》2005,(2)
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 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咖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商峰昵?"这下,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有一次,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  相似文献   

7.
一直记得读师专时老教授提的几个问题。那次,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为了活跃气氛,老教授在讲完课后说问我们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欣然应允。“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第一高峰是什么峰?”老教授不紧不慢地说出了问题。教室里立即哄堂大笑,这么老掉牙的问题也拿来考我们。虽然我们不屑一顾,但还是参差不齐地说出了答案:珠穆朗玛峰。老教授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又接着问:“那第二高峰叫什么呢?”这下,我们都傻眼了,因为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答案了。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个问题我们从来没学过。”老教授依然是笑,并没有说出答案…  相似文献   

8.
先从两个问题的解答说起。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母亲和你的孩子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这个问题在专家组调查时让许多成人大伤脑筋,最后却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下子给出了正解“靠近谁就先救谁”。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粮食专家、一个导弹专家和一个环保专家同乘一个热气球,升到半空时,气球因超重失控,致少得扔下一个人,才可能使另两人脱险,该先扔下谁?”就在大家无法取舍时,一个小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谁最胖先扔谁。”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你一定会为孩子的答案喝彩。由此可见,孩子的思维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能…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问答老师:“我给同学们出两个问题,谁只要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要求他回答第二个问题了.现在我问第一个问题‘:谁知道自己有多少根头发?’”小丽:“我知道,我有99999根头发.”  相似文献   

10.
安全伴我行     
你们知道吗?你知道几岁以后就可以骑车上路吗?你知道过马路应该怎么做吗?问题看似简简单单,可是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年满12周岁的小学生才可以骑车上路,而且最好有大人陪同。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看到第二个问题,大家一定觉得太简单了,不就是过马路吗,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走人  相似文献   

11.
读读写写     
小朋友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最伟大的人呢?谁给你的爱最多,又最无私呢?答案就是:Mymother!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别忘了那天对妈妈说声:I love you,mymother!  相似文献   

12.
十人猜帽     
十个人站成一列纵队,从十顶黄帽子和九顶蓝帽子中,取出十顶分别给每个人戴上。站在最后的第十个人说:“我虽然看见了你们每个人头上的帽子,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你们呢?”第九个人说:“我也不知道。”第八个人说:“我也不知道。”第七个、第六个……直到第二个人,依次都说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人却说:“我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了。”答案:第十个人开始说:“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这说明前面的九个人中有人戴黄帽子,否则,他马上可以知道自己头上是黄帽子了。第九个人知道了九个人中有人戴…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语文教学似乎又是问题多多了。跑了许多地方,听了许多课,终觉语文课新名堂多了,语文味淡了,浮躁气重了。听了陈建先老师《钱学森》一课的教学,八个字直撞心门——高潮迭起,回肠荡气。何出此言?看了下面的教学实录,我想,大家会找到答案的。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生:喜欢。师:说到电影,我想请教一下,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大师是谁吗?……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说卓别林是电影之父。师:对!电影之父!(板书)在电影这一行业里他算是祖师爷了,谁还知道哪些“之父”?生:音乐之父贝多芬。生:钢琴之父李斯特。……师:在中国,有一个人被誉…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1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8月6日一期文章】题:历史上的不解之谜:谁才是第一?历史上有许多不解之谜,例如:英国巨石阵的由来,女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历史上的一些开拓性的成就究竟是谁的功劳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达成共识。谁才是到达北极的第一人?是罗伯特·皮尔里,还是弗雷德里克·库克?为何乔治·华盛顿在《独立宣言》发表13年后才就任总统,却成为了第一任美国总统?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来看看关于“谁才是真正首创者”的时下流行说法。最终的答案也许会出乎大家…  相似文献   

16.
开心驿站     
最后一问老师说:“快要考试了,试卷已经交到印刷工人手里。你们要好好复习功课,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学生:“请问那位印刷工人住在哪里?”也不知道老师:“克劳德。昨天考试时你抄莫德的答案了,是不是?”克劳德:“是的,可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老师:“莫德第10题答案是‘我不知道’,而你的答案是‘我也不知  相似文献   

17.
智慧加油站     
古代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学者,他有许多聪明的弟子。一天,众弟子陪着老学者在城外散步,老学者看着面前的一个水池,忽然问道:“谁知道这水池里共有几桶水?”这个问题问得稀奇古怪。池中几桶水?就像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知道呢?众弟子一个个面面相觑。老学者很不高兴,于是说:“你们回去考虑一下,三天后给我答案!”  相似文献   

18.
只争第一     
万教授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  相似文献   

19.
师刚才学习了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生无言。)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比之下,冯友兰的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  相似文献   

20.
还有几个角     
小猴高举着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大声喊:“快来参加智力竞赛,谁答对了奖给他一本美丽的图书!”小花猫、小松鼠和小狐狸举手参赛。先公布竞赛题目。小猴说“这张纸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小花猫第一个站起来,抢先回答。观看的小伙伴们喊:“对啦!”可是,小松鼠和小狐狸说“不对,答错了!”第二个答题的是小松鼠,他说“还有五个角。”伙伴们一听都愣住了,怎么会多出一个角呢?”最后是小狐狸答,他说“还有四个角。”大家一听,都哄笑起来。究竟谁答的对呢?观众都望着小猴,等他裁决。小猴拿出三张正方形的大红纸,对小花猫、小松鼠和小狐狸说:“你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答案,剪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