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新趋势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步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将逐渐成为生产和工作的主要活动。在信息社会里,谁占有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占有优势。因此,“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大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已成为世人之共识,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的竞争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化经典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和载体。中国文化经典已先于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1988年1月,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孔子伟大的智慧体现在  相似文献   

3.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把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向全社会发出倡议,通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创新、发展中华文化。“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一口号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学习传统文化已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4.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创立了影响他身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祖。“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世人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的确名副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长期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深深尊崇孔子的师德。笔者觉得尽管时代已进入21世纪,重温2500多年前孔子的师德,仍觉得言之谆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5.
曾琦云 《学子》2004,(12):40-41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历史进入了21世纪,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许多学习、启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继2004年11月21,韩国汉城“汉城孔子学院”——世界范围内第一家“孔子学院”——正式挂牌以来,美、欧、亚、非各洲不少“孔子学院”也相继挂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以适应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因为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所以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我们当然首先选择的…  相似文献   

7.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  相似文献   

8.
董素敏 《教育》2012,(9):23-24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国学教育中,"仁、义、德、礼、智、信"的道德理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道德的提升需要学校教育这块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1.
一、汉字对中华民族盼贡献——加速了汉语的发展和统一;记载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有极大的作用。二、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汉字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对东南亚(日、朝、新加坡等)国家的语言发展有巨大贡献。三,汉字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具有明显的“易读性”;很强的“适应性”;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李庆本,男,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诗学的研究,也致力于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的研究。2002年获霍英东基金(研究类)资助。近日,记者采访了刚刚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归来的李庆本教授。记:最近几年,费孝通教授一再强调文化自觉问题。年前在香港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将文化自觉问题确定为会议的主题。您作为这次论坛的参加者,能否介绍一下为什么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问题受到大家如此的关注?李:“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孔子及儒学以其正面形象再次展现世人面前。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人人喊打的反面教员”,而今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文化名片”,这种不可替代性,表明他的强大生命力。从国内民间发起的600余万儿童“读经”活动,到政府在海外迅速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重大举措,都预示着孔子及儒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世界一些知名国际媒体,多以孔子及其思想,或作封面,或作标题,到中国本土老板们不惜花费巨资、坐着飞机到北京听取孔子思想的教诲,表明孔子及其思想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从中国百姓对道德的强烈呼唤,到“以德治国”和“八荣八耻”相继问世,都在重新发现和开发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资源。总之,随着中国文化再次走向世界,2557岁的孔子也再一次更大空间的“周游列国”。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它的起落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而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孔子及其思想再次被关注,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否孔、批孔和倒孔,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过错,当代中华儿女将以中国有孔子而荣耀,为有儒学而自豪。 本文为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而作。  相似文献   

1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相似文献   

15.
泰山的精髓在人文,泰山民俗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华文化第一人,孔子前之中华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后之中华文化由孔子而开,儒家文化是泰山文化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大量文献和民俗留存表明泰山民俗与儒家礼制学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理论”立足实践基础、遵循人的根本、回应现实关切,内蕴“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与现实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群众掌握理论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和物质实践的作用,进一步触及现实世界,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的真理力量、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因为列强侵略而满目疮痍,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然而,许多外国人并非真正了解中国,而是抱有偏见,把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当成中国的符号。这时,一位作家拿起手中的笔,针对外国人的误解,写出了浓缩中华文化精髓的书——《吾国吾民》。这位自嘲不合时宜的文人,便是“幽默”一词的代言人、语言学研究的大家——林语堂。  相似文献   

19.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中国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特点决定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就势必失去其形,也失去其魂,其改革就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下,我们更应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世界各国、中华大地、港澳台同胞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中华文化”(许嘉璐《中华文化承传》序)。中华文化正呈现出光照世界的绚烂色彩,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也是世界走近中国、中国融进世界之源。据此,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20.
多年前,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就在巴黎集会,他们直截了当地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海内外有识之士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根本是什么?是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