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始创于1995年1月的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迄今已刊出近300期了。5年来,《冰点》以其独到的视点、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和喜爱,并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应该说,《冰点》探索新闻之路的尝试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作为同行,审视《冰点》,得到如下一些启示。启示之一:重拳出击在新闻界,报道往往是忌“长”的,盖因长篇文章容易让人乏味。正如《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所言:“众所周知,新闻界是最反对长篇报道的,以至于历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3000字以上的新闻统统没戏,一个‘长’字就足以打…  相似文献   

2.
苏园 《出版参考》2007,(10X):18-18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冰点”报道的准确定义。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渭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  相似文献   

4.
“冰点”报道这一词,我最初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看的,该报的“冰点”专栏曾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栏目”榜首。何谓“冰点”报道,据我个人的理解,其意自然与“热点”报道相反,即是,不去翻炒那些所谓的“热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达普通民众的心声,从被社会遗忘或被认为没有新闻的角落中寻找新闻。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有意地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热点”和“焦点”,近些年部分新闻媒体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一个新闻价值概念──“冰点”,或者说“冷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热点”与“冰点”比较的实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从字面、实质意义及社会影响上,都可以是“热点新闻”的代表。而国内大报之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另有一相关栏目《冰点》)则率先打出了“冷点”的招牌,并显现了与普遍性的热点新闻截然不同的内容与风格。“我们不想标榜自己,只想踏踏实实、平平静静地观察生活,将那些人们确实想知道、应该知道的事件、人物,以一种适宜慢慢品味的…  相似文献   

6.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7.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冰点”专栏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中国青年报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抽样统计显示,每2.6个读者中,就有一个选了“冰点”栏目,选票高居“我最喜爱的专版”首位。“冰点”曾被新闻界专家全票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在文字媒体和电视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何以取得如此热效应?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和其他报纸的同类栏目相比,“冰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平民化的视角关在普通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热心增加中国的“读书人口”。我这篇文章也想为增加国人中的“读报人口”、“读刊人口”起点作用。但我不知道例如股民读证券报是不是一种阅读。我希望阅读有超出“日常活动”的意义。人们说喜欢看“焦点访谈”、《南方周末》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新闻”。据调查,“焦点访谈”的观众数以亿计。但我不太看重这数字,因为一个等着下面的电视剧的观众与朱总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综合来看,狭义的内容文本是主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将研究目标缩小到狭义的内容文本,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冰点”栏目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对内容文本精益求精,增强了批评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13.
《金秋》目前的板块划分和栏目设置,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以2003年第10期为例,本期杂志发表的40篇文章由28个栏目统帅,这28个栏目又被划分为“聚焦”、“关注”、“瞭望”、“记忆”、“怡乐”6个板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总的看来,当前的栏目设置和板块划分,尚存在着有的栏目定位不够准、部分板块内容重叠及板块名称与所管辖内容不相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了杂志综合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读者阅读的效果。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建议是: 一是将《聚焦》和《关注》两个板块合并,保留“金秋视点”(刊登  相似文献   

14.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以其独有的风格和轻力,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这个专栏被评为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冰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呢?正如编辑李大同所说:“《冰点》不靠明星大款,不靠奇闻异闻,靠的是普通人的命运,靠的是人民大众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善良和正义感。”也正因为这种真正倾情关注社会底层平民疾苦、关注现实生活的独特新闻视角,才使得《冰点》专栏在林林总总的报刊中脱颖而出并后来居上。而这种独特的新闻视角又使《冰点》的栏目定位呈现出“真、新、融、精”四个显著特点。所谓“真”在《冰…  相似文献   

16.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推出《冰点》新闻专版,至今已经有4年了。作为这个专版的热心读者,我是做到了尽可能每期必读,因为它里边有牵动人心的内容。我为它叫好,也祝愿它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好。作为对时下各种媒体爆炒明星“轶闻趣事”的一种反动,“冰点新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我也曾是文学青年。当时我喜欢写一些散文,读一些文学作品,这可能对我后来写《冰点》栏目时的文字锻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与发展”栏目中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陕西电视台成功直播“金庸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的有关情况,题目是《在华山之巅用电视解读大众文化》。第二篇文章谈了加快有线电视发展的思考。另一篇文章阐述的重点是地方电视台尝试实行ISO9000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