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学习方式产生双重影响。以手机媒体为视域,通过维护校园和谐网络环境,构建信息安全制度保障,革新思政教育实施渠道的方法,可以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正向人生信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应当围绕"立德树人"展开。"立德树人"明确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标准,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力支撑。在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着力打造骨干力量,建构支撑体系,改进方式方法,牢抓三个环节,占领新型阵地。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懂得道德知识,也不能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囧境重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囧境突围的启示:将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实践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4.
诚信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立身处世的准则。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危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诚信道德的内在特征出发,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实现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自主构建,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从古到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成人仪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多种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信仰教育等,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宣告个体"成人"方面,成人礼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青少年顺利、健康地完成向成年人的转变,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协调统一,成人仪式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实践途径,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研究有利于丰富新时代管理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南风效应"与"破窗理论"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与管理育人工作有深度的契合.辅导员要综合应用"南风效应"与"破窗理论"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要坚持法治教育与依法治教相统一,促进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发展;要不断提升科学管理与道德涵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是兼顾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在对生命教育内涵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所面对的教育内容、课外实践活动、利益相关者协同性不足等困境.尝试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强化课外实践活动、"一主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多维协同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学生学术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科学行为进行具体量化以推进学术规范教育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实践运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修身乃立身之基,立德为做人之本。墨子在当时对于修身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两千年后他的修身思想也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坚持将道德品行摆到首位,进一步指明了诚信、交友环境以及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炼、自我反省、环境熏陶等方法认识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大处着眼,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这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就目前而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及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微信息、微媒体、微社区为主要形态的双向互动"微时代"的新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冲击,思想建构的独立性与交互需求的强化、价值建构碎片化与核心价值边缘化、媒介融合虚拟化与高校缺失话语权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实质挑战,构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转向,高校要通过探索互联网+思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新理念,引导大学生重塑社会主流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严峻形势,以及大学生自身成才的切实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亟待提升。为此,常州大学以马克思实践交往理论为基本遵循,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跟进式教育"理念,构建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新方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
如今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自觉现状不容乐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人格社会化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采用道德体验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方式、学生道德自省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前提。文章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特性,从沟通主、客体和方式分析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从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完善方式、优化环境层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诚信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久性教育课题之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建设人才,必须首先是有诚信修养的,有社会主义道德、有文化、有抱负的人才。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对学生以德做人、诚信做人、服务社会、贡献人生的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汲取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不彰的各种弊端,尤其是官德不良对社会所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作者认为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必须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克明俊德、以尽为本、立身为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和教而后刑的德治思想。真正促进学校落实治学之德、育人之德、用人之德和理财主德,以此带动社会公民道德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7.
"微时代"下传播具有个性鲜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传播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德育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文章在解析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体权威、客体的心理及性格、教育方式等新问题,并从"微方式"、"微媒介"素养及"微环境"的角度探究"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微信作为备受青睐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迎合了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情感心理需要,增加了青年学子的信息来源,拓宽了他们的信息渠道,提高了其关注时事政治的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消极方面来讲,它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形成、人生信仰均有着巨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的虚拟世界,自控力减弱,学习无趣,学业下降。"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包括加强微信平台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队伍保障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予以正面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社会的经济、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道德意识与组织形式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急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面前,大学生也同样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化与生存困惑。因此,面对如此形势,如何加强并改进对现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目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前面的首要任务。文章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现状入手,具体论述在现阶段全面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全面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践活动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特点、工作职责与内容的特殊性以及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树立"爱生如子"的工作理念,通过班级建设、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途径与手段培育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