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课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把一篇文章的题目说成是文章的"窗口",从"窗口"突破更易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旨意。教师应从强调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题目,从中找出文章主旨;紧扣主旨,培养创新思维几个方面导入教学。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3.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又是文本的文眼,教学初,教师抓住这一有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学生两次读题目,感受题目中的情,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而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更好地实现披文入情。二、自读课文,感知“爱国情”1.让生默读课文,标出文中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句子。2.组织交流,让生说自己所标出的句子。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情感被…  相似文献   

4.
左修忠 《湖南教育》2003,(22):45-45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首先,教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要求教师:1.设疑要有启发性、趣味性;2.析疑要明了,语言要亲切;3.评价要有鼓励性。其次,教师要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1.从课题处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便可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依照课题提出问题,从课题的关键词、中心词、修饰语到课题的结构等方面细心琢磨。2.从重点词处质疑。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往往…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自主阅读,以获取和运用有关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1.以课文题目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折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课文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作者…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自主阅读,以获取和运用有关知识或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1.以课文题目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课文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  相似文献   

8.
作文,在中考语文学科的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初三学生,你一定在为写好作文努力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取胜呢?我认为应该尽量想方设法“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一、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文章的题目尽量做到新颖、醒目,把自己的感情、人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练好语文基本功,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一、朗读课文题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低年级课文的课题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疑问句式,如《她是谁》、《锯是怎样发明的》等;另一类是陈述句  相似文献   

10.
眼下大家正在迎接中考,作为应届初三学生一定在为写好作文而努力着,估计从现在开始到中考,每位学生至少会练写十篇、二十篇作文,那么你应该尽量想方设法“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一、让文章的标题更美一点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题目出得很美,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我想唱首歌》等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些含义隽永的题目,还会使读者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相似文献   

11.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贾前 《山东教育》2005,(21):55-56
一、给课题穿上漂亮的“衣裳” 一般人看文章,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题目。学生学课文,首先注意的也是课文的题目。一篇文章有个好题目,就像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顾盼动人。如果我们在板书课题时,再讲究一下课题的美化,给课题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平时,我常用以下一些方法美化课题,使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杜真理 《广西教育》2013,(45):48-48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教师从课文题目人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的诠释,让新课的导入异彩纷呈,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课题是课堂导人的一个切人点,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要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抓好课堂快速阅读教学很有必要。为此,现将其主要途径及其目标惟作如下刍议: 一、浏览式——略审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文,如果我们把课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纲举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留给了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从课题中的“奇”字切入,在解题中知“奇”,在初读中找“奇”,在品读中悟“奇”,在想像中赞“奇”,紧扣“奇”字,辐射全篇。  相似文献   

18.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着重 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遵循"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基本理念, 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自主研读,明确重点 课文的题目简单明了,可立足课题,组 织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切实认 识到课文的重点内容。 (1)研读题面。仔细读一读课题,想一 想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19.
以题激趣     
以题激趣深圳市南山区大勘小学张华课文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而绝大多数的课题都是文章所写事情的高度概括。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眼睛,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读者的种种联想,从而激发起阅读的欲望。我们可以抓住题目这些特点作为阅...  相似文献   

20.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