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李虎教授     
李虎教授,1955年2月出生,陕西兴平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曾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自任教以来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人口史、中国法制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学历史教学论、训诂学、史学论文写作等10多门课程。完成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项。担任"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中学历史教学论》一书的副主编。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以及教材的开发,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比,滞后十分明显。课程开设方式单调,偏重教学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研究;偏重以学科为中心,缺乏综合性科学整合。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目标也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变化。结合南京晓庄学院校情,我们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教学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鲁东大学专门史(文化史)学科于1995年被批准为“九五”期间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点。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2001年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取得了“88+8”的优异成绩。在相关学科中,还有历史文献学、历史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5个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2)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3)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4)胶东地域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文本话语范式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高校"中国文化史"课程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断创新教学话语,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由文本话语范式向人本话语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伴随着改革开放再次兴起,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也在中断30余年后重新进入大学的课堂。根据各类专业的需要和教师的专长陆续出版了多种文化史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各不相同,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可称为社会生活史,这类著作着力描述人类政治、经济、军事以外的活动和成就;一类可称为民族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这类著作旨在概括某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解释它们的原因。对文化史的两种理解都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和《论风俗》,伏尔泰从批判君主专制立场出  相似文献   

6.
"良史"现象与"良史"论,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史学的发展,"良史"的内涵逐渐丰富和提升。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史学上的"良史"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即称职的或杰出的史官、史家;二是指书,即那些规范的、严肃的或优秀的历史著作;三是指人们的志向或追求的目标。从"良史之才"到"良史之体",再到"良史之志",中国古代史学中的"良史"现象和"良史"论给中国史学带来许多实际的创获和理论的启示,给中国史学增添了活力和清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史研究自上世纪初期兴起,经历了几代学者的潜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因为是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的阶段和治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等柳先生更早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柳先生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一门新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作为原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员 ,要想上好这门课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教育功能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了必须在掌握和吃透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外 ,还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史与论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 ,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各高校担负《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讲授任务的教员基本上都是原中国革命史课教员 ,中国革命史教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在“史”上下功夫 ,长于“史”而拙于“论” ,并带有一定的“重史轻论”的倾向。这与《…  相似文献   

9.
1999年高考《考试说明》历史学科部分与往年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文化史内容就是明显的一例。可以这么说,由于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经济和政治内容、轻文化内容的倾向,而且多年来高考历史也不考查世界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故世界文化史部分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试图根据今年的《考试说明》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新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对世界文化史教学和复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第一,要全面、系统地把握《考试说明肿涉及到世界近代现代史文化部分的考试内容。《考试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论述教育技术学与传播学这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媒介研究以及受众和效果研究等方面的差异及不同 ,着重论述了教育技术学应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汲取养分 ,以期使教育技术学的偏重媒介使用的工具论倾向深入到关注教学过程本身的效果论层面的研究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