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韦国富 《中学文科》2007,(10):13-13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生于1947年3月10日,用老的话说,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命运好像也格外惠顾我,我顺利地走完求学之路,参加工作,当老师,到目前为止,从事语文教学与教学研究已经34个年头.从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一步步干起,40岁上评“高”,而后评“特”,由高级教师而特级教师,一路绿灯。知天命之年调入湖北省教研室任语文教研员,现在是省教研室  相似文献   

3.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强调通过师生谈话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都是情境教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谈话“十要”张东国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能给学生以启发、鼓励;反之.也可以使学生消沉、迷惑,甚至一蹶不振。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较好地使用这一教育手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十个要”去努力。一...  相似文献   

5.
沈岚霞 《上海教育》2007,(7A):42-44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吴中才 《数学教学》2011,(8):2+1-F0002,1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种教学方法,现在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意思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  相似文献   

7.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8.
李红 《山东教育》2004,(26):24-24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的地方去浏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会使人飘飘欲仙。许多年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大山实在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也不能看到,真叫人伤心。”苏格拉底掸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上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苏格拉底说:“那就太遗憾了,旅途处处有美景!”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张瑞华 《中学教育》2006,(11):35-35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臂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坚持了?”  相似文献   

11.
佚名 《老年教育》2006,(10):20-20
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不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我是谁?     
我是谁?苏格拉底问我.莎士比亚问我.亚历山大也问我。我是李芮吗?不不不.这仅仅是一个代号。因为我可阻叫张三李四.剐人同样也可以叫李芮。撇开这个代号不谈.我又是谁?我是我吗?我可以称自己为我.别人同样也可以。“我”,不过是一个人称代词罢了。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次心与心的平等交流;这是感知生命的第一次触摸——在妈妈办公室里,我和妈妈面对面地坐着,煞有其事地准备开始这一次谈话。不知为什么,我望着妈妈,竟有点儿不好意思……当妈妈兴高采烈地称我为“小记者”时,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这次谈话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用辩证法来教育学生。“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低下头来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思想家笛卡尔有旬名言:我思故我在。有时单纯而快乐地活着也是幸福的,因为无知;思索或许是令人痛苦而备受煎熬的,因为大多情况都无力去改变;但教师作为文明火炬的传递者,一个育人者,理应是一个思考者,应该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孔子、苏格拉底,还是赫尔巴特、杜威……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都首先是思想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在反思中肯定有痛苦,但不经历风雨,哪来彩虹?英国思想家弥尔说:“你愿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想,不少教师都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次无意问的收获。无意中的我翻开了书无意间的看到了这则短文。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聪明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成功的秘诀——坚持。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做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的事情。每天连续甩手300次,先把胳膊尽量往前甩150下,然后,再把胳膊尽量往后甩150下。”他一面说一面给学生作示范,“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做,由你们自己决定。办得到吗?”学生们听完苏格拉底的话,都开心地笑了。这么简单、这么容易的事情,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办得到!”苏格拉底露出了神秘的笑意:“既然都能做到…  相似文献   

19.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  相似文献   

20.
许多老师认为苏格拉底之死证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甚至高考命题者也这样认为。如2010年上海历史单科第32题的第三个小问:“透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参考答案为:“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1.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2.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