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3.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新闻写作中同样适用。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荣获第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工人日报》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就是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苏州日报》2001年9月6日上的《卡特观摩村民选举》一稿,被评为消息3等奖。这篇750个字的消息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评消息中受到评委的青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这篇消息是一篇现场短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7.
从农民通讯员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由不会写稿到获得中国新闻奖。这就是张宝贵走过的辛勤笔耕风雨路。 今年43岁的张宝贵,扛过枪、种过地,干过副业工。1985年,他受聘镐京乡政府当通讯报道员。1988年,他受聘《长安报》当记者。10多年来,张宝贵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论文1500多篇,30多篇稿件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其中《“女麦客王”出征陕某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1992年11月,长安县委破格提拔张宝贵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3年6月,西安市人事局破格录用张宝贵为国家干部。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经济日报2007年8月7日上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三等奖。这是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新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2007年7月份,作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同行的记者很多,也分别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今年36岁的江苏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记吴雪琪,从一名普通工人改行从事新闻工作13年来.已有21篇(次)作品获省以上新闻作品奖.其中8篇(次)作品获得国家级政府新闻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创并执笔的录音通讯《飘扬吧,五星红旗》、《透视招聘“村官”热》分别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锐 《中国地市报人》2013,(11):106-107
“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13.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重视会议报道,写活写好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改革的老话题,但要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却并非易事。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获二等奖的作品《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五”计划国家计委问计于民》,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出的可喜一步! 这篇获奖消息是一篇以会议为题材的现场短新闻,一起笔便以寒冷的天气与现场热烈气氛  相似文献   

15.
《玉林日报》2002年9月30日刊登的通讯《水稻始祖现身:几多惊喜几多愁》,继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后,又被评为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这是《玉林日报》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于一家地市报而言实属不易。而这篇通讯发表后所带来的巨大新闻效应更是令人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16.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于近日揭晓.浙江电台选送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获得一等奖。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浙江电台自1991年设立中国新闻奖以来首次获得一等奖。这篇评论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主要的特点是立意深远,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于一体,以强烈的震撼力打动公众。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开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全国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这项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本届评选的范围是199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刊播的新闻作品。中国新闻奖设13个评奖项目: (一)报纸、通讯社: 1、消息; 2、通讯(包括特写、调查报告、系列报道的一篇代表作); 3.言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推荐的新闻作品——广播连续报道“北京申办奥运青岛应对“大考”》获得2000年度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第二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在这之前,我们青岛台新闻频道已经有两篇作品获得本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自1994年首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以来连续第七年、第十次获得这一奖项。  相似文献   

19.
首届“中国新闻奖”复评委员,在阅评了全部参评稿件以后,日前于南京向各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台长并同行们发出一份呼吁书: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呼吁书指出,在送评稿件中,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是新闻主体观念薄弱,报纸“杂志化”、“通讯挤消息”、“长挤短”现  相似文献   

20.
1997年3月,《一线写真》栏目带着泥土的芳香问世于河北日报一版。为了使该栏目刊发的现场短消息能够充分体现“现场短新闻”那种纯朴、真实而又精美的风格,为该栏目撰稿的记者,严格遵守到一线去写真的办栏宗旨,牢牢把握现场如实再现的写作原则,既居高望远,又短小精悍,且语言清新、内容充实,努力做到让刊发的稿件都落地有声。5年来,该栏目共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获中国新闻奖2篇,获全国党报新闻奖8篇,获河北省新闻奖12篇。栏目新闻的真实美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只有具备了真实的美,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