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北区曾发现一件叙利亚文景教 回鹘文佛教双语写本残片 ,曾由段晴和张铁山研究刊布。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写本进一步研究 ,指出了前人不足 ,并重新转写翻译了该文献。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3.
牛汝极教授继《文化的绿洲》(新疆人民出版,2006年)、《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回鹘佛教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沙洲回鹘及其文献》(合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阿尔泰论丛》(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之后,新近又出版专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327页,16开本,30万字,ISBN 978-7-5325-4908-5/K.1087)。  相似文献   

4.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01,(2):167-173
宋元时代,景教在回鹘人中相当流行,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回鹘文景教文献,此外,吐鲁番、喀什、霍城及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达茂联合旗乃至中亚七河流域等地也有回鹘景教遗物发现,都可为回鹘景教的研究提供证据。百年来,回鹘景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涌现出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北区曾发现一件叙利亚文景教-回鹘文佛教双语写本残片,曾由段晴和张铁山研究刊布.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写本进一步研究,指出了前人不足,并重新转写翻译了该文献.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是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曾被译入回鹘文广为流传.在现知的回鹘文写、刻本中,既有《四十华严》,也有《八十华严》.本文释读了近期于私人收藏品中新发现的回鹘文《华严经》折子式写本一件,内容属于《八十华严》第二十一卷《十无尽藏品》中的开首部分,讲述了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本文对该文献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语翻译和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8.
回鹘文本《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最重要的忏悔文文献,对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吐鲁番发现的七叶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原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及注释。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鸦文写本》是法国学者J.Hamliton198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回鹘文文献的专著,共收收藏于巴黎和伦敦的回鹘文文书36种。书前有一"导言",主要阐述文书的历史背景;书末有一"结论",主要介绍研究36仲文书所得的基本认识。书中的36件文书已经有关学者先后译成中文(参看《回鸿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杜1996年1月;《沙州回鸿及其文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6月),"结论"部分的译文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38-44页,现将"导言"部分的译文发表,以供海内学人参考。本书所研究的回鹘文写本出…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德国先后向新疆派遣了四次探险队,于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批出自敦煌、吐鲁番等地的古代遗物,其中有不少回鹘文文献。此外,俄、英、法、日本及中国也有大批回鹘文文献入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本文针对与宗教(包括佛教、摩尼教、景教)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续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了一件罕见的文书,经识别,笔者认定它是一件叙利亚语文书。该文书的照片以及拉丁字母转写和译文已发表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的附录部分,此次发表的是释读报告的《续篇》。 《续篇》主要做出了如下的结论:一、B53:14号叙利亚语文书是《诗篇》的Shurayi类节选,供景教信仰者于平时每日黄昏祷告时唱诗之用。二、《诗篇》节选的断句依据是唱诗时轮流应答的形式,每一行末尾的句号实际上应该是休止符号。三、文书证明景教在元代在敦煌曾经有过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鹘文写本》研究结论[法]J.Hamilton编者按:《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鹘文写本》是法国学者J.Hamilton198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回鹘文文献的专著,共收现藏于伦敦和巴黎的回鹘文文书36种。书前有一“前言”,主要阐述文书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佛教徒书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提肯(Tekin)出版了他的《元代回鹘文佛教文献》一书,同时还附有文献照片。在该书中,他研究了两件出自敦煌的回鹘文写本。一件是大英博物馆所臧斯坦因特藏的Or.8212-108,另一件是法国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的P.4521号卷。虽然这两件写本均出口世纪上半叶封闭的敦煌藏经洞(第17窟,相当于伯希和编号163窟),但毫无疑问,正如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章所谈的那样,它们不会早到那个世纪,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14.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这里所要论列的只限于汉文写本,其他文种的写本有待于专家来谈。同时,这里所论列的虽然限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但也适用于吐鲁番出土的和历代传承的相近时期的写本。至于本文所说的“整理”,则包括辑、录、校、注、译等方面,后者目前所见主要是汉文对外文的翻译,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成果不  相似文献   

17.
粟特人是古代中亚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仅以经商著称,在文化方面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回鹘人使用的回鹘文、摩尼文和亚述文(即古叙利亚文)借自粟特人使用的相应的文字;背景各异的几种文化通过粟特人的媒介传播于回鹘中。根据回鹘语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借词,探讨粟特语及其对回鹘产生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6,(1):11-17
《观世音本尊修法》是一部重要的藏传密宗文献,是由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所创作,然后,由畏兀儿学者本雅识里(Punyari)依据藏文本译入回鹘文本。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观世音本尊修法》残卷,有六个编号,其中五件为木刻本,一件为手抄本,对研究元代畏兀儿印刷术、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及其与畏兀儿的关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密经典,不见于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吉祥轮律曼陀罗>写本残卷即据藏文本转译而来,对研究藏密艺术、回鹘佛教文化及回鹘-吐蕃的宗教文化关系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里仅选取其中的6页予以译释,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观想十六位金刚天女之藏密修持法.她们可归入供养天女之列,用于坛城中,应是随着坛城供养法同时传入西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