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2.
刘氏竹编工艺是起源于四川渠县的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刘氏竹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当下,我们正处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涵盖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多种数字化的媒体资源,这给刘氏竹编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通过刘氏竹编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西南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相比存在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与机遇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刘氏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以期达到有效地推动刘氏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19-124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正在不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场。但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如何处理好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二元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尤其是散杂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河南新乡市回民小学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回族文化传承的视角对散杂区回族学校文化传承提出了重视回族文化传承、尊重学校的民族文化历史、将回族节日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侨港归侨咸水歌是北海咸水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北海成水歌“活态”传承的代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侨港归侨成水歌的传承主体有官方认定的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草根传承群体,过去主要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承,在当下主要是通过婚丧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节日晚会等传承,传承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影像传播(传承)、歌剧节目和文本传承等。“国家的在场”对侨港咸水歌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咸水歌传承中同时存在着“民间”领域和“国家”领域。  相似文献   

7.
潘柳川 《教师》2023,(15):78-80
竹编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趣。文章简单介绍了竹编艺术,并对竹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文章结合小学美术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巩固四个阶段出发提出几点竹编艺术的应用策略,希望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庙会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商业、文学、音乐、美术、工艺、体育等文化类别,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文章以河南为例,从传承主体与对象、传承场(空间)、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研究,并从活动运营机制、文化内涵、宣传推广、产业关联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传统庙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场所,教材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途径.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文化资本选择的产物,文化资本在学校的传承是通过场域、惯习、资本等三种途径来进行的,文化资本在学校的传承最终由从学生的“点”到社会的“面”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