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物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专业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接触的都是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 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我觉得通讯员更应扪心问一句自己:“为何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看其中主要原因:通讯员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天地,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本单位的人和事,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干,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深感作为新闻机构的“编外记者”——通讯员,对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多年前,当我成为绵阳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当时为四川农民报)等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是,通过十多年学习新闻写作的实践后,我才越来越觉得我当时高兴、自豪得太早了。事实说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通讯员,并不容易。十多年来,虽然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有4000余件见诸于报纸、电台和…  相似文献   

4.
业余通讯员采访的范围有限,遇到的大事件有限,采写的一般都是小题材,因而多有此苦衷:“土记者小作品难上大报刊”。我也是业余通讯员,体会却并非如此。我觉得如果找到的是“碎金”、“散玉”,未必就上不了大报刊。如何才能写出大报刊水平的文章呢?我认为: 一、从大纲下抓精事。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政府所制订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谓之“大纲”。基层怎样贯彻执行,广大群众如何见诸行动,人们在行动中  相似文献   

5.
作为部队新闻工作者,搞好经常性工作报道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艰巨任务。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6年时间里,除了集中力量搞好柏耀平、王志强、林华卿、司列江等个人典型报道外,其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部队经常性工作报道上,并相继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海军报》等报刊刊登工作报道700多篇幅。回顾6年来的经常性工作报道,我的体会就是要坚持做到“四个经常”。经常与编辑部和上级业务部门保持热线联系编辑部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导航台”,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及时写出适合报纸需要的稿件,就要经常与编辑部保持热线联系,只…  相似文献   

6.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记者写稿不能弄虚作假,编辑改稿也不能“合理想象”。前些时候,我们广播站编发了一则新闻,报道的是街坊四邻救火的事。稿子是某矿工报的一位记者回家探亲写来的,由于他参与了救火,稿件的内容是属实的。令人费解的是稿件只  相似文献   

8.
(一)为了把新闻舆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认为,我们必须在新闻从业人员中大力提倡两点论,努力克服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片面性的东西是很多的例如,宣传国有企业改革要“抓大放小”,往往只讲某地卖掉了多少个小企业,根本不问卖价是否合理等等;直传说整农村产业结构,往往只讲某地有多少人外出经商、打工和从事工副业生产,或者只讲将多少商稻田改种了经济作物。根本不问当地粮食生产情况和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后的实际效益如何支持某种观念时,就把这种观念说成“一朵花”;反对某种观念时,就把这种观念说成“…  相似文献   

9.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10.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11.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写稿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写稿应把住一个“小”字,即小事件、小角度、小新闻、小通讯等。因为基层通讯员不能与专业记者相比,在一个小范围内老想写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平时只讲耕耘而不计收获的“笔杆子”们,如今对“区区”稿费也开始“计较”起来,为什么?不妨听听他们的“诉说”。“爬格子”的艰辛一位某矿工报的记者,在人们眼里是个“笔杆子”。当一些通讯员向他请教时,他说:“见报难呐!去年我向某省级报刊投稿100多篇,结果只用了1篇;但这家报社还不错,  相似文献   

14.
近闻《老年日报》招募300多名通讯员,这是新闻。因为很多报社都不重视通讯员工作,很多报社都实行“记者办报”,都要求投稿发电子邮件。我想,《老年日报》招募的这300多名通讯员,未必都会电脑,未必都有网络设备,报社也未必有此要求,我只觉得《老年日报》是非常重视通讯员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企业报的“土记者”,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纪实特稿20多篇。这些新闻事实全部发生在企业之外,有市外的、省外的,甚至国外的。其中有些稿件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不少通讯员都提出疑问,你生活在企业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线索和题材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其实,这话说起来很简单,要说诀窍吗?就是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既对别的媒体已报道过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新的内涵,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17.
基层通讯员每与报社记者相比,总是自渐不如。有的觉得“人家有典型题材可写,咱只能‘拍点常规镜头’”,有的感到“俺这些‘上记者’唱不了‘大戏’,只能小打小闹地哼两句‘地方戏’,没有‘唱’头。”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也能“拍”好“高难镜头”,“地方戏”也能成为“拿手戏”。因为,基层通讯员长期泡在基层,有的甚至终生就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生活、工作。基层,就是他们的“一方土地”,地界熟,历史清、现状明。即使埋得再深的“金刚石”,他们也有机会把它挖出来,探准确“地灯戏”大有“唱”头。那么,基层通讯员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地方戏”“唱”成“拿手戏”呢?笔者认为,除了“拍好”“常规镜头”外,还要重点“拍”好如下“镜头”: “瞬间镜头”。对基层的突发事件,报社记者往往鞭长莫及。即使闻讯起来,也可能要时过境迁,晚了三春而基层通讯员则很有可能首先听到、看到、甚至还能亲身经历到。因此,他们就可捷足先登,现场拍下那些“瞬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企业报的中国纺织机械厂《中纺机报》自1986年12月复刊以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办报宗旨,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各项工作,有重点多角度地报道了在企业管理、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发挥了企业党委的喉舌作用和行政部门的参谋作用。厂报编辑部注意加强对记者、通讯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发表后,立即组织脱产学习,从而加深了对“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认识。平时,编辑部以《新闻记者》杂志为主要教材,经常组织记者、通讯员学习新闻理论,讲解业务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闻记者》因此也成了记者、通讯员的良师益友。通过培训,广大记者、通讯员把学到的知识不断运用于实践,积极为厂报写稿和对外报道,这也增加了企业在社会上知名度。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作为业余通讯员也受过这无“米”之苦。如何“找米下锅”或“囤米待煮”,五年的写作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广开稿源先广交朋友。一是与同行交朋友。我们县从事新闻写作的各级通讯员达200余人,我想尽一切办法结识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当中开掘稿源。上前年,我县的一位通讯员朋友,与我谈及当时好多养鸡专业户,只迷恋进口鸡种,忽视了我国一些很好的良种鸡的饲养时,我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建议。随后我便和邻县的一个通讯员取得了联系,乘车100公里,去采访闻名全国的略阳乌鸡,很快写成了《不要忽视“土种鸡”》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