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报业集团上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舟 《新闻界》2004,(4):18-19
目前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深圳报业等国内报业集团上市融资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如果能够成功上市,对国内报业产业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当不言而喻。本文欲概括海外报业上市的一些主要特点,就上市的目的、模式和对经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联系国内报业集团上市实际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兼具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组三大功能。报业走产业化之路,必然与资本市场结缘。几年前“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先后借壳上市,我国报业开始掀起一股“上市热”,基础好一点的报业集团或报社,几乎都拿出了一套甚至几套上市方案。然而时至今日,尚未有一家报业企业直接在国内上市,“博瑞传播”的配股和“赛迪传媒”的增发也一直未能过会。2004年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北青传媒”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报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北青传媒”的成功上市,一时引起轰动,报业人士又纷纷把眼光瞄向海外股市。然而,不久即有高层说:“北青传媒”只是个案,“今后主流媒体的主营业务只准在国内上市,不允许在海外上市。”  相似文献   

3.
时超 《青年记者》2012,(16):20-21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仅实现上市的涉报企业就有9家,分别为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北青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新华悦动、中南传媒和浙报传媒;另外,还有多家报业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此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更倾向于将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分拆上市,即将经营业务注入集团旗下子公司,再运作此公司IPO.然而,此类模式将报业的价值链人为割裂、资产完整性存在瑕疵、后期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在如今传媒业IPO热潮下,中宣部等主管部门以及证监会自然要"优中选优",传媒上市审核正在趋严.笔者发现,资产上市整体性较强的方案将更受青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13,(17):27-28
2011年9月29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对于浙报传媒人来说却是意义非同凡响,见证奇迹的时刻:浙报传媒借壳白猫成功上市,拔地而起。为什么要上市?在西方巨型媒介集团觊觎我国传媒市场、国内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通过资本运作扩张规模、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传媒产业,已成为当下传统媒体通向罗马的一条康庄大道。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要致力于建设全国一流的党报集团,在经济基因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上市融资无疑是其吸纳外来资本  相似文献   

5.
孙玉娟 《新闻前哨》2014,(11):67-68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报业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资金需求日渐迫切,依靠融资活动筹集发展资金已成为当前报业集团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传媒竞争的激烈,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资本运作已成为报业发展的常规手段.本文阐述了目前报业集团融资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9月29日,ST白猫正式退出A股舞台,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浙报传媒则借此如愿登陆资本市场。一进一退之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7.
《传媒观察》2014,(6):64
正上月,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华智控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拟借壳华智控股登陆A股市场,交易完成后,杭报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据悉,此次重组不包括报纸采编类资产。这是继浙报传媒成功借壳上市后,又一拟上市的党报背景传媒集团。华智控股公告显示,此次拟向杭报集团下属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8.
夏菊兰 《新闻前哨》2005,(9):106-107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报业集团的出现,使中国报纸的经济规模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在香港上市,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实现产业运作。在我国,报纸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产品,报社既是国有事业单位,又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报业集团是以报社为主业的新闻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内部审计,如何根据这一特殊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在报业改制中发挥作用,是集团管理部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章强 《传媒观察》2012,(5):48-49
业内人士表示,2012年将迎来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高潮,并购整合和板块扩容将成为传媒行业在今年资本市场的最大看点……2011年10月22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集团正式更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报业集团要做好三件事:办报,上市,盖楼.看似具体的三件事,其内在逻辑是一个宏大视角:用产业之眼看传媒发展. "只从报纸或传媒角度看发展,实在太有限."在新媒体崛起之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就力主新媒体打头阵,把它作为牵动平面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的创新引擎.2008年,将湖南在线新闻网站更名为华声在线网站,并在北京注册成立"华声在线"网络传播公司.更名,是为抛开地域之限;改地,能吸引更多人才与资金.如今,华声在线已逐渐形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博客、杂志、网络电视、手机报等在内的新媒体产业集群,是一个多媒体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媒的国内环境,总体上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在金融体制、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改革调整,为报业上市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也增加了报业上市的压力与紧迫感.  相似文献   

12.
3G技术推动中国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必将导致报业集团的转型与经营模式的变革.在综合调研国内部分报业集团在手机媒体领域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上,对国内报业集团经营手机媒体业务的整体思路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和标杆分析,并结合新闻出版和通信行业自身的特点,探寻报业集团适合传媒市场变局的转型经营模式,寻找高效盈利模式的转型对策,力求突破手机媒体发展瓶颈,有效提升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集萃     
国内传媒动态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10月22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暨更名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省市各级领导、国内知名传媒、新闻院校负责人、新闻专业期刊代表等各界嘉宾200余人与会祝贺。22日下午,新形势下的全媒体探索与思考论坛举行。大家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增强主  相似文献   

14.
蒋尧  吴观澜 《新闻前哨》2012,(10):28-29
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实施战略转型,国内许多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报团)纷纷挂牌改名报业传媒集团,几乎蔚然成风。那么,报业集团改名报业传媒集团,是必然的吗?二者之间,是否根本不同;作为现代报业集中的组织形态,二者之间有无共存的可能呢?一、报业集团纷纷改名传媒集团以江苏本省为例。2008年,徐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改名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此后,各家报社纷纷跟进,到2011年底。江苏13个地级市日报已有泰州、宿迁、镇江、苏州、淮安等日报都改名为报业传媒集团。2011年10月23日,江苏省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也聚合旗下23家子媒体(17报6刊2网1手机报),正式更名“升格”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成为当年江苏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逐渐进入数字传媒时代,我国报业正朝着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内各大报业传媒集团纷纷借助传媒新技术的成果,力图重塑媒体形态,打破行业壁垒,优化生产流程,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的空前红火,很多报业集团纷纷试图寻找机会上市,但太多的例子表明,上市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着重讨论一下报业集团上市的利与弊。报业上市之利1.有利于报业集团之间的兼并和收购,从而帮助其做大做强报业上市,无疑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融资,从而为以后的收购、兼并积聚大量资本。随着近年来中  相似文献   

17.
张莹 《新闻窗》2009,(4):52-5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科技全面武装传媒行业,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报纸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应运而生,传统的办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内各大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基本上已经从单一的办报模式逐步过渡到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要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注重宏观性,站高望远,抓大顾小,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8.
经营     
《青年记者》2008,(11):3
深圳报业集团推出“报业都市通”;报刊订阅网站蜘蛛网获千万元投资;互力传媒6000万美元融资整合医院液晶屏;新华传媒千万元收购嘉美广告。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传媒产业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的今天,传媒集团纷纷进行投资和扩张,以扩充自己的版图和建立自己的王国。由于我国传媒业长期自我封闭、自我积累比较少,现有的资金能力和外部市场空间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传媒集团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融资,上市已经成为一种最受传媒集团青睐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国际媒体业规模化、集中化和全球化趋势推动下,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我国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单一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传媒集团特别是跨媒体集团将成为未来市场格局的主导者。媒体整合开始从横向规模化向纵向一体化转型,已出现包括网络、广电、报业等在内的跨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