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以后要被运送至不同部位行使不同的功能。根据转运机制的不同,分为膜泡运输、跨膜转运以及选择性的门控转运。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转运,存在于蛋白质中起信号作用的氨基酸序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时丽冉 《生物学教学》2004,29(10):48-49
真核细胞内有数万种行使各种功能的蛋白质,在正常代谢条件下,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有精确的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内源性的蛋白质都有一定寿命,或长或短,最终命运是被降解。如果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和位点出现异常,就会影响细胞的多种功能,如细胞分裂、信号传递等。目前发现真核细胞内有多条蛋白质降解途径,主要包括溶酶体途径、泛素一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以及胱天蛋白酶(easpase)水解途径等。现简要介绍这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以后要被运送至不同部位行使不同的功能。根据转运机制的不同,分为膜泡运输、跨膜转运以及选择性的门控转运。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转运,存在于蛋白质中起信号作用的氨基酸序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条途径由核糖体边合成边送入内质网合成加工,再送到高尔基体继续加工装配,最后分配到膜外、细胞膜上及溶酶体等结构;另一条途径则在细胞质游离核糖体合成完整肽链后再分配到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等结构。完成这些过程,都与肽链上某些特殊序列有关,我们把这些特殊序列称为信号系列。  相似文献   

5.
“酶是生活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见生理卫生课本等90页),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但课本中並没有用实验证明之。为此,笔者设计了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现将实验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14,(12):71-71
据2014年7月3日《中国科学报》援引报道,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圣彩课题组发现,控制细胞合成代谢或分解代谢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代谢路径竟然是由同一个“开关”控制。它就是一种分布在细胞内膜的名为“v—ATPase—Ragulaor”的蛋白质复合体,当细胞内能量水平降低时,这个蛋白质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从而让能激活AMPK的复合体与其相互作用,使之被激活,激活后的AMPK便最终下达分解代谢“命令”。  相似文献   

7.
美国 AxCell生物科技公司日前宣布,他们根据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成果,已经描绘出一种具有相同连接结构的蛋白质的连接图。据此,可以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奥秘,有助于了解某些疾病的成因,并加快针对性新药的开发。 该公司科研人员称,人体细胞中约有 7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连接结构,即所谓的蛋白质域群。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反映出其不同的连接结构。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仪器,对大量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测定,在 6个月内描绘出一种被称为“ WW”域群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连接图。该公司还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绘制出其他两个域群…  相似文献   

8.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及美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泛素由76个氨基酸组成,它就像标签一样贴上某些蛋白质,只要这种泛素贴在这些蛋白质上,这些蛋白质就会被送到细胞内降解.标签是怎么贴的呢?原来细胞中存在着E1、E2、E3三种酶,它们的分工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坦利·普鲁辛纳 ,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 ,但它既有感染性 ,也有传染性。羊的“搔痒症”和“疯牛病”以及人类的震颤病就是由朊病毒引起的。据此 ,不少学生甚至有的资料上都误认为朊病毒的发现说明蛋白质能复制蛋白质 ,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事实上 ,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转变而成的 ,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动物正常基因编码的产物 ,它本身并不能致病 ,而必须发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转化为朊病毒才会致病。当这种朊病毒存在的时候 ,正常的朊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10.
<正>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他们在对一种名为"nesfatin-1"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发现,该蛋白质既能促进人体消耗脂肪,又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血糖含量。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医学刊物《内分泌学》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对一种名为"nesfatin-1"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发现,该蛋白质既能促进人体消耗脂肪,又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物体内一个极为重要的物质代谢过程,“蛋白质合成”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蛋白质合成”这一物质代谢过程涉及DNA的转录、翻译、遗传密码、反密码子和中心法则等相对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所以,对教师来讲,通过简单的教学语言和工具很难将这一发生在细胞内的复杂而抽象的物质转变过程表达清楚;对于学生来讲,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所以要在课堂40min有限的时间内较为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从DNA到蛋白质”这一复杂的物质转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 ,如一个哺乳动物细胞任何时候都在制造大约 5 0 0 0种不同的多肽。虽然细胞内是一个十分拥挤的环境 ,有众多的细胞器和无数分子、离子。然而每个蛋白质分子都能够被精确地进行各种化学修饰 ,然后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确实令人惊异。多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蛋白质分子中 ,存在着许多信号 ,这些信号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定位、化学修饰 ,并使之行正常功能 ,甚至决定了蛋白质的寿命。1 决定蛋白质定位的信号肽细胞中除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外 ,所有的蛋白质根据合成的部位分为两类 ,一类自始至终…  相似文献   

13.
任何活细胞内所友生的生化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核糖核酸(RNA)在无任何蛋白质条件下能进行催化和切割、拼接并复制自身功能的发现,不仅改变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而且对生命的起源、酶的进化等作出了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萍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68-170
泛素 /蛋白酶体水解系统是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 ,它通过选择性的降解蛋白质而控制着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泛素水解系统对蛋白质降解涉及到两个连续的过程 :一是蛋白质底物的泛素化 ;二是 2 6S蛋白酶体对泛素化蛋白的识别并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在生物体内除了具有泛素化酶以外 ,还有去泛素化酶 ,它们具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日本爱媛大学教授远藤弥重太研究成功一种大量合成蛋白质的技术。据悉,新技术的关键物质是从小麦的胚芽细胞中提取出的核蛋白体,它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工厂"。科学家将这种核蛋白体与信使核糖核酸(mRNA)、合成原料氨基酸一起放入容器里发生反应,两、三天之内就能大量合成所要获得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种方法比使用动物的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产量要高5至10倍。两家日本企业的实验结果证实,运用这一技术能够合成包括人、老鼠及昆虫等在内的14种蛋白质。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09,(6):76-76
据新华网东京2008年12月10日电,日本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的西村干夫等研究人员,在分析大豆种子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时,发现一种被称为PNC的蛋白质能够贯穿过氧化物酶体的膜。他们接着利用基因调节技术使大豆种子细胞中的PNC蛋白减少。结果显示,经基因调节的大豆种子细胞中的脂肪无法被顺利分解,大豆萌发的豆芽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成杰 《教学月刊》2006,(12):55-57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关于蛋白质的内容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一词在认知水平上属于理解掌握的范畴。“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关数量变化的规律成了高考必考的考点。下面结合高考试题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蛋白质的相关计算问题归纳为六大类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糖蛋白多为分泌蛋白或膜蛋白,许多糖蛋白的糖链半分子在细胞与分子识别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陆续发现在细胞内也普遍存在着糖基化修饰蛋白。胞内蛋白的这种糖基化有着怎样的特点?它在细胞事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综述。1984年,Hart等人首次在鼠类淋巴细胞中发现这种糖基化修饰的蛋白质,其糖分子为N一乙酸氨基葡萄糖(GIUNAC),且以O一糖奇键与蛋白质相连,故简称O-GlllNAC修饰蛋白类。随着研究的开展,诸多实验证明:O-*IU**C化修饰与磷酸化修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  相似文献   

19.
失眠蛋白质     
迄日本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熬夜会使一种蛋白质大量增加,从而抑制影响生物钟周期的嗜另一种蛋白质。一般说来决定生物钟周期的蛋白质夜间增多,白天减少,“E4Bp4”蛋白质对嗜上述蛋白质有抑制作用,新实验证明,如果让鸡像人一样熬夜,“E4Bp4”蛋白质就会增加,嗜从而造成动物的时间感紊乱。落—摘自2004年6月29日《科技文摘报》失眠蛋白质  相似文献   

20.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科学家们来到实验室,发现一些他们引以自豪的小鼠已在周末死去,这件不幸的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样一件事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一种可能在Ⅱ型糖尿病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身上,有6%的美国人患有此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