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四川农业大学主持研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作物持续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稻田新“三熟”制使稻田真正成为农民增粮增收的“聚宝盆”。 稻田新“三熟”制是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体,搭配一熟或两熟其它粮经作物的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制度。该制度的关键是初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早播玉米早熟高产,为二季种稻提供足够的热量条件。它主要包括“蔬菜(饲料)——玉米——水稻(玉米、花生)”和“小麦——玉米——水稻(玉米、花生)”两种类型。试  相似文献   

2.
基于滑动分割算法的我国耕地熟制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马欣  李玉娥  张平究 《资源科学》2014,36(9):1969-1976
熟制时空格局的正确识别对评估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的科学决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卫星遥感监测是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熟制格局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启发式分割算法改进的基础上行成了基于作物生长周期的滑动分割算法,并首次运用到耕地熟制的识别提取。针对NDVI时间序列曲线特征,在不引入熟制分区和物候等信息,仅以土地利用为辅助数据的前提下识别了1982-2006年我国耕地熟制格局。结果表明,本方法监测结果与统计数据和前人监测结果均呈显著相关性,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93,均通过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熟制的分布为区域性和复杂性并存,其空间分布规律性显著但熟制区内复杂性较明显;一熟区总体变动不明显但区域范围在逐步缩小,两熟区整体向北、向西扩展,向北扩展趋势明显,三熟区缓慢扩大并出现零星区域的北移、西移。  相似文献   

3.
江西旱地不同耕作制度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科技通报》1990,6(4):227-229
本文根据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的原理,运用4个项目共13个指标对江西旱地6种耕作制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制度的综合效益为CS_4>CS_6>CS_1>CS_5>CS_3>CS_2;三熟制的效益>两熟制;绿肥(直接还田)不利提高耕作制度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1981年以来,我省对麦、豆、薯为代表的旱地三熟制在田间配置方式上,进行了条带式间套布局与传统的前后作物相互交叠生长的老三熟的定点比较试验,至1985年的结果表明,五年平均年亩产原粮增加407.8斤、产值增加47.16元,增长率分别为34.9和25%。改革后旱地的新多熟制,虽改变了老三熟三季产量“二头低”的被动局面,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现行的带状间套复种,仍有若干缺陷。对此,原农业厅粮食生产处从1982年  相似文献   

5.
植物的移栽     
移栽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在我国,每年都有几亿农民,在几亿商的农田上进行着农作物的移栽操作。目前,我国的主要作物,像水稻,菸草、果树、蔬菜以及各种经济作物,都实行育苗移栽。小麦、玉米等作物在由于农业技术不良或者由于受到自然灾害而形成严重缺苗的时候,也进行移栽补苗。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土地利用有了新的规划。原来不实行移栽的棉花,在棉麦两熟地区,为了提早棉花成熟期,提高霜前花的收获量,争取两熟丰收,也正  相似文献   

6.
经济效益是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小麦玉米种植户的调查,采用扩展的C-D函数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种植制度下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作物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具有缓释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农户顷均利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考虑家庭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后,顷均利润的效果更明显。(2)种子费用、灌溉费用、机械服务费用对作物产量有正向影响,农药除草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其是预防性的还是控制性的。(3)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土地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不计家庭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规模对顷均利润有正向作用;土地经营规模与作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细碎化阻碍了农户顷均利润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江苏淮北地区光热资源可以满足稻麦一年两熟要求。水稻和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每亩可达1350—1400kg和600—800kg,而水稻实际亩产只达到光温潜力的30%左右,小麦可达40%。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主要是受水肥条件影响。本区常年降水量800—1000mm,但季节分配不匀,夏涝往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春旱、初夏旱常造成小麦减产,影响秋熟作物及时播种和栽插,尤其是水稻育秧和泡田插秧的水源不足,是造成水旱田布局不稳,影响秋熟作物增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资源科学》2005,27(1):121-127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在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两年三熟制。六十年代末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了一段时间“三密一稀”的小麦—玉米两茬套种,以后发展为“三种三收”的种植方式。“三种三收”是在小麦播种时作成7.5尺宽的畦,畦中种12—14行小麦,占地5.7尺宽,留埂1.8尺,在5月中下旬套种两行中熟种玉米,6月中旬麦  相似文献   

10.
部长之声     
未来粮食生产思路已定农业部部长刘江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未来粮食生产要按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种的思路来安排,作物上突出抓水稻、玉米和小麦,区域上着重抓南方水稻、北方玉米和黄淮海小麦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2010、2030年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对未来需求及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显示:小麦用水量偏高,面积减少;夏秋杂粮、油料用水量偏少,面积相对增加,实现节水型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应选择耗水量低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减少种植业需水总量,并指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节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我国农技推广将围绕抓好“主要作物、重大技术”开展工作,突出粮食生产,抓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推广的10项重大农业技术是:(1)水稻抛秧技术;(2)水稻旱育稀植技术;(3)  相似文献   

13.
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2010、2030年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对未来需求及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显示:小麦用水量偏高,面积减少;夏秋杂粮、油料用水量偏少,面积相对增加,实现节水型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应选择耗水量低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减少种植业需水总量,并指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节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全年无霜期220—240d,0℃以上作物可能生长期338—350d,大于0℃的年积温约为5782℃,10℃以上喜温作物生长期229—234d,其间活动积温4850—5050℃。全年总日照约2000h,年降水量约1100mm。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稻、麦、棉、油等多种作物。 在种植制度上,苏州市历来以稻—麦两熟为主。1970年以后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三熟制,  相似文献   

16.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于婧  聂艳  梁传丹 《资源科学》2010,32(4):724-730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吕婷婷  刘闯 《资源科学》2009,31(10):1662-1669
中国珠江三角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皆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多熟种植制度在解决粮食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基于时间序列的MODIS-NDVI数据对五大三角洲地区的熟制进行了遥感反演,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16天合成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准确地定量反演出农业熟制的时空格局;五大三角洲地区作物种植以多熟制为主,NDVI峰值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2月、4月~6月、8月~10月,这种时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降水和灌溉条件的影响;五大三角洲地区复种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这种格局是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将硅列为水稻栽培中氮、磷、钾之后的第四营养元素。我国南方各水稻产区,在硅肥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成效。湖北省自1981年以来,在近20个县市进行试验,水稻施用硅肥,平均亩增产稻谷50kg 左右。水稻是喜硅作物,对硅要求多,每生产500kg稻谷,需吸收二氧化硅60kg,远多于氮、磷、钾三要素吸收的总和。水稻缺硅,穗数减少,发生白穗,结实不良,籽粒上有褐色斑点,穗数减少,易倒伏,病害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直立生长的作物成片发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倒伏可使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小麦、水稻严重倒伏时,产量甚至可降低一半以上。倒伏大多发生在作物生育的中后期。稻、麦等谷类作物拔节后倒伏愈早,损失愈大。通过对我地区水稻倒伏情况调查,分析了水稻倒伏的原因,提出了品种选用、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等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