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报与写稿     
许多通讯员常常为身边没有写作参考资料而埋怨,为没有老师指导而苦恼。殊不知,他们只要学会了阅读报纸、学习报纸,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报纸是一本最好的新闻教科书。你不会写消息么?请看报纸。报纸上消息、通讯、评论……无一没有。每天认真看几篇消息,看上几个月,你就会顿然领悟:原来写消息要有导语、背景、主体、结尾,要快,要用事实说话,等等。笔者刚搞报道  相似文献   

2.
谈一点体会     
我业余时间搞新闻报道,已10多年了,采写稿件一干多篇。1982年以来,多次受到县里的表彰.1988年被地区教委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四家新闻刊物报道了我的事迹。我初学写稿时,光凭热情,一个劲地写,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有人笑我说:“光见你往外寄,咋不听广播响,报纸也没见登”。对风凉话,我只装没听见。我一方面找来关于写新闻的书籍看,一方面把写好的稿子送到南阳找编辑老师批改。老师们告诉我,要发现新闻,必须做到:眼勤看,腿勤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4.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5.
6月过去了。回头看看过去的6月,想说说给了我许多“想法”的《太原日报》地方新闻版。 我也算是中老年“报人”。办报的差不多都爱看报。看人家的报,不光是看热闹。就说看《太原日报》,因为这家报社的老师和朋友太多,所以我就找那些熟悉的“本报记者”的名字,然后再读他们的新闻作品,看人家为啥就比我写得好! 光看文章也不够,还有版面也要看。我斗胆说一句,过去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基层部队的新闻干事,战友们看我每年都在各类报刊发好多稿件都非常地羡慕,于是他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搞报道怎样入门等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要有吃苦精神。作为搞报道的人,不肯吃苦是写不出新闻的。有的同志会想,我也吃了不少苦,也研究了很多书籍,怎么还写不出像样的稿子呢?我认为可能是他吃苦的精神还不够。2003年夏天,我为了及时地报道基地在导调演习采用无底案的导调新方式,连夜写了篇《某训练基地导调部队演习无底案》这篇消息,由于夏天蚊子多不能开窗户,在办公室整整熬了半夜,回宿舍时发现身上长…  相似文献   

7.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8.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的结尾,历来是不被重视的。特别是消息一类的短新闻,似乎不必考虑结尾。“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更是无结尾可言。记者写稿,可以写到哪算到哪;编辑编稿,则可以从后往前删,删到哪算到哪。正因为如此,议论新闻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探讨新闻结尾的文章却较为少见。与此同时,我平时浏览新闻报道,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新闻导语时感觉较好,读到结尾时会突然地感到生硬、乏力或尴尬。而在阅读欣赏那些烩炙人口的典范式新闻、那些传诵一时获大奖的新闻时,却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新闻篇幅大都短小,但大都有一个耐人寻味、令人叫绝的好结尾。这一点,那些优秀的现场短  相似文献   

10.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写新闻,体裁仅限于消息、通讯,但我所在的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闲塞,有价值的素材传到耳朵,不是已被人家“抢去”,就是时效不强变成明日黄花。去年起我意识到新闻体裁很多,何必一头撞在消息、通讯这两堵“墙”上?“十八般兵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捡最得心应手的使。于是我把“主攻方向”调整到写新闻述评、言论上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6月,我看  相似文献   

12.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传统写作,一般地讲,包括消息写作和通讯写作。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关于消息的传统写作方法问题。消息的结构,大都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有的不写背景,多数井不写结尾。不过,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则是每篇消息必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导语,就更为重要。我们常说,一篇消息只要写好了导语,就算基本写成了。这说明学会写消息导语,是写好消息的一条重要方法。至于具体到每篇消息到底如  相似文献   

14.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15.
时统宇 《新闻传播》2005,(11):20-21
“新闻怎么写,怎么写新闻”是我们这些新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时常要回答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问题的影响面太大了,情况太复杂了。在当下藉着各种媒介,涌入干家万户的“海量新闻”之中,每一条新闻背后的作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尝试着运用各种技巧,希望受众愿意读(听、看)、能够读(听、看)、甚至读(听、看)了再读(听、看)。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有关画版的争论恐怕比写消息、通讯的争论要多得多,原因就在于“画版尢定式”,不像写新闻那样。导语就在第一段,准想换个花样都难讨好。但最近几年画版的框框好像多起来了。你用这种方式结构,我用那种方法检验,都有道理,又都不能成为“唯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路过一家个体户水果店,店门口挂着个牌子:少一两,赔一斤。我好新奇,去买了几个橙子,到别处一称,一点不少,于是我来了个即席采访,当晚写了《林有卖橙》的消息,还配了个短评,结果两篇稿子都被报纸采用了。我的同事感到很奇怪:“你是个老师,怎么想到要写个体户?”我觉得这是貯蓄思想带来的好处。平时我上街买东西,常常缺斤少两。这种事碰得多了,就在头脑里留下了这个念头:遇到买卖公平的个体户,一定要写篇稿件予以表扬,由此使我想起貯蓄思想的重要性。所谓貯蓄思想,实际上就是学习党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根据同一素材写了两篇习作:一是动态消息,一是简讯。起初,我写的是近300字的动态消息。在送审时,新闻干事说太长,像这样不甚太突出的事件只能写个简讯之类。于是,就又改成了不足百余字的“豆腐块”。虽然我改成了简讯,但总觉着不过浪,总觉“豆腐块  相似文献   

20.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