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写作”与女性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嵌入世界和历史”,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界定。而在80年代市俗化的时潮下,“躯体写作”被当作一道欲望化“风景”的商业动机。面对“躯体写作”被利用、受诋毁,我想在此为“躯体写作”正名。女性写作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匿名状态终于浮出表面。今天在女性写作、女性主义写作炒得沸沸扬扬时,用身体和乳汁写作的某些所谓“躯体写作”令人瞠目结舌。80年代以来,性在文学中不加掩饰地出现,到90年代挺进为“身体写作”,毫无顾忌地讲述女性的欲望,描写…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化与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纳博科夫的圈套”概念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纳博科夫“诙谐模仿”的创作方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对弗洛伊德文本的诙谐模仿,特别是在“伊底帕斯情结”、“性象征”、“力比多”和“自由联想”(“原始场景”)方面的杰出运用,从而圆满地实现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5.
近年文坛"身体写作"研究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身体写作”引发批评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步窄化导致文学中“身体”概念的窄化;在以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为参照对本土的写作实践展开批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忽视二者产生语境与内涵不同的倾向;虽然性描写在批评中成为焦点,但关于“身体写作”文学及文化意义的争论的实质,还是个体性文学能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关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文学究竟有哪些迥异于其他文学现象的新的特质?本文从女性主义写作主体“浮出地表”的艰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选取角度的“小”与切入生活的“近”、写作方式上自述性叙述与身体写作的大胆采用以及文本中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等几个方面着眼,阐释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当代文坛“身体写作”愈演愈烈,特别是2003年“木子美”事件以来,“身体写作”一词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文章把“身体写作”这一独特的文学事件放在文艺传播这一纬度进行考察,以期从另一个视域来诠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躯体写作”是世纪之交女性文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其意义在于躯体写作的主题化具有文学史和性别革命的双重价值;其误区别在于躯体写作不仅有女性自我身体崇拜倾向,而且有彻底欲望化表现的倾向,其原因在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模仿和不合时宜的“嫁接”。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我国“五四”思想大解放的年代,对我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弗洛伊德文学观,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上,曾诱发出一种文学观念、文学技巧、文学情趣的变革。从而说明“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新文艺潮流接轨,其创作成果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充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70后”作家是尴尬的一代。他们既无“60后”的文坛地位,又无“80后”的商业成功。因此,他们只能是“60后”和“80后”之间的“夹层”中的一代。他们承上启下,正值青春期的他们目睹了中国文坛的末路狂欢。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树立自己的话语权并充分地享受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狂飙猛进的“80后”已经一路高歌地席卷过来,借用文学的名义和青春的身体轻松地占据了文坛的话语权。韩寒以一种偏激的行为、猖狂的方式,向绝大多数同龄人或成年人不堪忍受却不得不遵循的考试制度清楚无误地表达了他的不合作;郭敬明以闪亮的面孔、感性的姿态,为大批爱好文学或渴望成名的年轻人提供了可供效尤的偶像和模板。其后的张悦然、李傻傻、春树……一个又一个青春的名字举重若轻地飘来。然而在这片媒体热捧“80后”的喧嚣声中,人们开始质疑“80 后”写作的文学性,人们开始注意到,在这场直奔名利而去的商业狂欢中,文学不见了。文学并非简单地炒作与做秀,它毕竟要以文字本身的魅力取胜。经数年积淀,真正具有写作实力的“70后”作家终于浮出水面, 刺破“80后”虚弱的喧嚣声,再领风骚。有人说,2006年将是“70后”作家强势回归的一年。对此,我们真心期待,期待他们重新抱着文学的梦想,给当下的中国文坛带来洁净而清新的血液,为当下正在成长的青年孩子们献上一餐文学的盛宴。  相似文献   

13.
“身体写作”这一概念是1996年由评论家葛红兵首次提出的。对于“身体写作”现象的评论,批评者的意见虽大多褒贬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了女性主义视角上面,认为“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义深化的体现,使女性在“身体写作”中找回了自己被放逐的身体和被‘他化’了的躯体。基于此,对此现象进行重新读解,试着说明“身体写作”不但可能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反而应该是女性主义的一次大的失落。女性主义因为“身体写作”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已呈现出了渐趋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身体叙事的文学“人性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人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了结的话题。回眸二十多年的文艺思潮史,充满着林林总总而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实践,令人倍感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向凸显出在深厚而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中逐渐剥离出一个赤裸的人性来.以此作为文学的栖息之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创作中的“欲望化”叙事,“躯体语言”书写、“下半身”写作的兴起,一部分人关于人性的解读走向了最后的简明——人性即人的肉体性。“下半身”写作的文学与文化姿态,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与文化界对待与书写身体方面的几个典型文化症候。审视当下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文学的“人性论”进行严肃的反思与省察,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热潮已逝,但众多文坛现象的研究还需要弗洛伊德学说阐释。就本体论而言,弗洛伊德学说的现代性解读提出:升华可以被认为是由两种具体升华组成,一是内容的升华;二是形式的升华。从弗洛伊德学说的现代性解读看当今文坛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其原因有四:人类社会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思维逻辑和叙事话语因素。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历史理性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从“新现实主义”回归,到文学走向“边缘化”,到“私人化”、“身体化”写作,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地缺失了。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进行考察,我们提出重构的可能:即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笔者梳理文学写作教学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承载“我与生活”的“生活叙事”是解决当前文学写作及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尝试让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一个“表达我表达生活”的完整写作单元深度整合阅读与写作,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经过两个周期的实践,得出结论:“表达我表达生活”正是文学写作的起点,独特的“我”写出了“我的生活”才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他人”及“他人生活”。最后站在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维度拓展思考“表达我表达生活”文学写作单元的价值及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的风潮愈演愈烈,文学批评界对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写作与女性写作、女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本文将通过以下四方面的论述:当代的女性作家,自觉地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审美空间,追寻女性身体自然的美丽;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语言表达虽然是文学的,但它却以感性的方式与关于身体的美学考察相互印证;身体写作从传统文学作品关注重大主题转向关注自身,关注身体的当下存在,是一种在颠覆传统美学中寻求快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身体写作突现出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美学关怀,来阐释"身体写作"的审美层面上的意义,为前述的现象描述式的文学批评找到更深广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