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讯9月19日至21日,中国县市区域报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分会第二十届年会在兰州举行本刊讯9月11日至15日,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分会第二十届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40多家报社的社长、总编辑和代表70多人出席。本次年会围绕“党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新思路”这一专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党报老总看兰州活动,金秋兰州新貌给与会同志留下了美好印象。(周文华)县市区域报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县市报研究会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4家县市报负责人出席。中宣部、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2.
县报,是最基层的综合性党报。作为县委,县府“喉舌”的县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场大变革中,面临一个是逐步完善发展,进而闯入全国市场;还是逐渐丧失竞争地位,成为一张“集约简报”,甚至消亡的问题。从1980年起,全国的县级报纸逐渐复刊,这是为了适应日渐变化的县级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报业复苏;到1992年,在新闻出版单位登记注册的县市区报已有300多家,其中的280余家加入了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目前,全国各大区片、省、市,纷纷成立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的分支机构,县报事业欣欣向荣,竞争局面亦已形成。然而,各家县报自身的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获得全国公开发行刊号,社内部、厂、公司配属齐全,发行和经营赢利的报社,如  相似文献   

3.
成晓鹏 《今传媒》2007,(6):43-44
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报刊治理整顿,全国有200余家县市报被停办、取消刊号.38家经营状况良好,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和赢利能力的县市报被幸运地保留下来,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党报进行有偿兼并.当年,《昆山日报》依托名列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的昆山市,成为了县市报市场化改革的杰出代表,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继续独立运营.  相似文献   

4.
4月26日,浙江省记协县市党报工作委员会第四次年会、浙江省报协县市报委员会第二次年会在宁波市鄞州区召开。省报业协会会长孟玉兔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报协常务书记连福寅、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孙月沐等到会指导。全省56家县市党报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我省县市党报从业人员有2900余人,其中在编人员1500余人,去年全年广告额1.7亿元,总发行量97万份。全省县市党报已经形成了规模,在本省报业队伍中  相似文献   

5.
两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县市党报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出现于50年代中后期,但由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县报便全部停刊。 第二个高潮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一批县报,为推进农村的历史性改革服务,并于1980年召开了全国县报工作座谈会,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一些县报相继复刊。1985年,由江苏的宜兴报、铜山报,浙江的诸暨报等发起,召开了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并于1991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县市报研究会。1992年,全国县市报有230来家,1993年增至300余家,1994年增加到460余家。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500来家,其中有60来家已成为日报。以浙江省为例,  相似文献   

6.
张建仑 《传媒》2008,(11):88-89
2003年开展的全国报刊治理整顿工作,终结了我国四级办党报的历史,所保留的县市报均退出党报序列,转而由省市报业集团或报社主管主办。由此,挂了多年党报牌子的县市报,成为了综合类服务性的区域报纸。  相似文献   

7.
2003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报刊治理整顿,全国有200余家县市报被停办、取消刊号。40余家经营状况良好,拥有相当市场和盈利能力的县市报被保留下来,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党报报业集团进行有偿兼并。其中,浙江省被保留的县市报最多,有16家。如何适应新形势,尽快正确定位,探索新路子,寻求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是摆在县市区域报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市报有了很大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其中一部分县市报已经走出了传统的办报模式,形成"党报性质、晚报风格"的县市报办报思路,两个效益并重,成为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报纸.特别是在2003年全国县市区域报整顿改革后,至今已近7年,目前全国县市区域报发展总体趋势如何?面对新形势,作为县市区域报又应该如何寻求突破口?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的困境据统计,目前全国地市级党报376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314家。地市报所辖晚报、都市报共有177种。其总体数量占全国报纸总量的43.77%。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由于地市报现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自身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地市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县市报有700余家,湖北一省就有50余家.湖北省县市报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本文拟对湖北省县市报的现状作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一) 中国县市报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60年代初一度停刊的县市报,在80年代如雨后春笋纷纷复刊.截至1999年底,湖北省已有县市报54家,其中21家有统一刊号.这段时间县市报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为: 政治优势:县市报由同级党委主办,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地方新闻舆论的主要阵地,具有权威性、指导性. 地域优势:县市报处在中国报业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目前我国持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县市报约达15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总发行量超过350万份,对党和政府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目前,社会上仍然对县市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认为县市报周期长、时效差,新闻多为旧闻。其二:认为县市报不是“正规军”,没有在全国形成自己的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全国2100多个县市中,办报的只有150多个,仅占7%左右,成不了大气候。其三:认为县市报条件差、资金缺,难以发展。其四:认为县市报受领导的制约性强,有时因领导的变更,会影响到报社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报新闻评论,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新闻界的共识。一些县市报评论量少质低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如下: 表现之一:无话可说。笔者翻阅了5家县市报近期的65期报纸,只发评论、专论、短评8篇,平均每期只有0.13篇。社论一篇没  相似文献   

13.
县市报的“生存、市场、办报”问题是新形势下县市报迎接挑战、夹缝求生的基本问题。 一、充分认识县市报存在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县市报办成党和人民的“传声筒”,成为党和人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目前,全国公开发行的县市报已达到500多家。县市报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科学文明知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大政策出台、在大是大非面前,县市报都能发挥自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的报刊整顿使中国一些县市报感到"冬天"的来临.根据此次整顿的精神,保留后的县市报均退出党报序列,将不再由同级党委或政府主管,主管单位改为省或地市党报.原本有300多家的县市报,只剩下40多家.保留的县市报,除了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都数集中在江浙、广东、山东和福建等一些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县市报发展势头很快,据不完全统计,500多家县市党报中,扩为日报的已有2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报社正在积极筹备,打算跻身日报行列。如何办好县市报,尤其是起到“龙头”作用的第一版(要闻版),是各报普遍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当前县市报如何办好要闻版的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党报的《来信》专栏是反映呼声与建议,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督导、弘扬正气、化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园地。多年来,《来信》专栏积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读者排忧解难,已成为各级党报采编人员的共识。我们地市报,处于省报与县市报之间,群众习惯将地市报当作“自家”的报纸,它的服务工作接近性、针对性相对较强。因此,地市报《来信》专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第九次年会在山东青州举行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第九次年会,9月中旬在山东省青州市举行。全国20多个省、区的近60家县市报负责同志和代表出席会议。会上,代表们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就县市报如何适应形势,更新观念,搞好党报宣传,转换报社经营机制和禁止“有偿新闻”、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共识,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会议收到的近30篇论文,也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四级党报中最基层的县市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能量积聚,在近几年中得到有效释放。目前,全国县市报已达620多家,一大批报纸改成日报、大报、彩报,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县市报无论是办报还是经营,都具相当的水平和规模,综合实力已接近甚至超过某些地市级报  相似文献   

19.
我们榆次市报确立了“坚持党报性质,体现晚报风格”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较好地发挥了报纸宣传、指导、服务作用,成为全国县级报纸中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之一,在全省县市报的发行量中居首位。  相似文献   

20.
单旭 《报刊之友》2013,(7):67-69
10年前,中央对县市报进行了一次大整顿,全国县市报保留正式刊号的只有十分之一,90%的县市报被取消刊号。10年过去了,这些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发展情况如何?今后它们的发展路径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本文从翔实的一手资料出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